5月16日晚,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衍军在文学院二楼A209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晚清域外汉语教材的多视角考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华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心主办,辛永芬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衍军教授以“明清官话标准的变迁”为切入点,从南京官话的主导与衰落到北京官话的崛起再到南北官话的竞争与融合,引出域外教材兴起的背景--由于中外交流的频繁促使外国人学习汉语需求增加。继而聚焦域外汉语教材,通过列举朝鲜教材、日本教材、琉球教材和西人教材作为材料案例,系统阐释了域外教材的功能与作用,从多个视角用具体例子说明了域外教材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指出了该材料的研究方法。谈及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及语法,王衍军教授通过南北方官话的差异比较,分别以语音对比、词汇差异以及具体的语法案例选择疑问句为例,指出域外教材中较为全面地记录了这三个层面的差异。后又从语料的运用、教材编写的启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研究视角等方面介绍域外汉语教材的重要价值,其作为预料,域外汉语官话教材的发掘恰到好处地填补了清末官话语料的空白;清末汉语作为二语教材,其注重针对性和实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最后王衍军教授强调,可以整合域外教材资源,建立数字化语料库,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更加便捷的工具,同时指出可以进行跨学科合作,从语言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挖掘,探索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讲座末尾,辛永芬教授进行总结发言,高度肯定并赞同王衍军教授提出的“域外教材为观察汉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域外教材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汉语史的理论体系”等观点。现场提问环节,王衍军教授就学生提出的关于“河南豫剧与越剧的对比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探讨中原官话多大程度上吸收豫剧”等问题给予详尽解答。辛永芬教授与王衍军教授就普通话中的“V不VO”结构究竟来自哪里展开讨论,并一致认为该问题仍需进一步考察,使参会师生受益匪浅。
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