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文史哲“十四五”规划专题调研会在文学院召开
2021年08月27日 22:59 作者:赵富南 鲁俊雅 周慧 皇雯译 返回列表

8月25日上午,校长宋纯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中华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召开人文学科“十四五”规划座谈会,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处、人文社科研究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部门、院系负责人与会。会议由杨中华主持。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中华介绍了我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的现状,他说自去年7月启动以来,学校层面的九个专项规划,各部门、院系规划都取得较大的进展,有亮点也有不足。希望大家围绕各学院的战略目标、发展路径,紧扣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畅所欲言,为学校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文学院院长武新军介绍了学院学科建设的基础与特色优势,从建设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强化国际化办学、拓展办学资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学院的现状与“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情况,表示学院将会向对标学科看齐,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尊重学科建设规律,抓住每一个可能性,激活每一个增长点,有效提升本科生、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力争实现进入A类学科的目标。文学院党委书记杨萌芽表示,规划的设计与制定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就是要面向未来、面向时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需求,“立地”就是要立足中原大地谋发展。当前,“新文科”发展方兴未艾,这对传统文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更高的要求,“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要以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科人才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科研为出发点,妥善处理好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之间的关系,捋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人才和高质量科研的关系。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姬志闯从学科的融合发展、学科布局、重点学科培育三方面阐释了哲管院关于“十四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构想,提出要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扩充师资队伍,通过与其他高校的联合培养,促进学生高层次发展。同时,要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核心科研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实现重点项目的高端突破与发展,促进项目成果的落实,稳步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介绍了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基础,提出学院将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人事、财务制度改革的契机,发力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团队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强化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不断提升学院实力与水平,在2025年基本实现建成国家一流学科的目标。    

发展规划处处长宋战利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工作经验,细致入微地从开拓办学资源、资深教授制度、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对各学院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修订建议,表示方案要具体、目标要明确、步骤要清晰,要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提前筹划、预先布局。学科建设处处长苗雨晨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要围绕如何留住人才,培养利用好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方面做文章,编制学院、学科发展规划,要有抓手、能考核、有措施。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孔令刚提出精准对标、做好顶层设计、体现核心指标、突出重大突破、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等五条意见。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中华对三个学院的规划方案做了点评,表示编制 “十四五”发展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工作,每个学院的方案都各有所长,但也有不足之处,要取长补短,逐步完善。各学院的负责人要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充分认识发展规划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要科学确定目标任务,要立足实际,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特色,又要补齐短板,既要统筹兼顾,又要重点发展,真正把规划做细、做实。

校长宋纯鹏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文学、历史、哲管三个学院在河南大学的发展历史上影响深远,是河南大学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的重要体现。各学院的“十四五”规划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规划编制中要有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要跳出学院看学科,跳出学校看发展,将专业、学科建设规划与学校整体规划有机统一,形成发展合力,并就规划编制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学院班子是学院发展的核心和基础,班子的眼界、事业、思想力和行动力,是决定着学院未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发展是奋斗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实事求是地评价现在的学科基础,也要站在国际、国内大的视野中去谋划学科、学院的发展。二是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营造科研“软环境”。三个学院在历史上造就了大批大家名家,学界影响深远,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人文学科要紧扣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用活、用好学校财务、人事各方面的政策,主动为学院教师营造受尊重、爱科研的“软环境”,造就一批大师型的人才。三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各个学院之间可以通过联合培养、师资共享、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科学设置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系,重新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卓越人才。最后,他希望各学院能团结一致,提振精神,推动人文学科向前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