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祝鹏程应邀于文学院二楼A209会议室展开了题为“曲艺学与民间文学的同路与殊途”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文学院梅东伟副教授主持,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郜冬萍副教授担任与谈人,学院师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祝鹏程辨析了曲艺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取向的异同,指出曲艺学是基于舞台艺术的研究,从“曲艺”的本位立场出发,围绕着作品的思想内涵、教育意义、艺术形式等展开,而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是对曲艺展开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重点记录和研究曲艺说唱中蕴含的民俗事象和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启发师生思考曲艺学和民间文学的关系、曲艺如何形成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以及两种学科范式和学科话语建构等问题。
祝鹏程回顾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说唱传统,说明其文类的混杂性和功能的混杂性,指出古代曲艺说唱缺乏系统的研究,相关记载散见于各自史书与笔记杂著中;接着提及晚清到民国时期曲艺研究的现代转型:经过改良的曲艺变得更加通俗易懂,适于下层的文化启蒙,并指出民国时期的曲艺与民间文学在研究路径是相似的,即“学术的”和“文艺的”;至新中国成立后,曲艺与民间文学研究既有基于新文艺建设的协作,也存在“拉开距离”的情况。1950年代后期,曲艺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和学科走向独立,曲艺生产、研究趋于专门化,最终形成了以艺术研究和审美分析为主的范式。最后,祝鹏程提出重建两学科对话的必要性,即二者应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如曲艺学者长于发掘汲取“行业内部知识”,而民间文学学者在这方面有所不足;而另一方面,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关注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并积极展开学科知识的反思,而曲艺学研究在这些方面是有待提升的。
郜冬萍副教授对讲座做了点评,对河南《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曲艺卷》的编写做了展望。在现场提问环节,梅东伟提出如“当前郭德纲相声继承了传统曲艺的哪些内容”等问题,祝鹏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使大家受益匪浅。讲座尾声,梅东伟对祝鹏程老师的精彩的分享表示感谢,并对讲座进行总结。
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本场讲座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