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当春风吹拂 ——记文学院2024年再夺春季运动会学生团体总分第一
2024年05月26日 09:14 作者:杨启程 责任编辑:吴健萍 返回列表

“文学院真的是‘文也行,武也行’……”春季运动会结束后,一名文学院的参赛同学乘坐公交车,自金明校区返回明伦校区时,听到其他学院的学生如此交谈道。

当春风吹拂,奖杯再一次被文学院捧起。这样的触感,在记忆中并不算太遥远。犹记得2023年文学院与学生团体第一名失之交臂,这样想来,参与本次运动会的大多数学生,实则未曾亲眼目睹文学院的光辉瞬间。

然而荣誉总是穿越时间,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

记忆,时常是一种群体性的传承,一种支撑着人们前行的力量,一种向未来进军的精神源泉。然而,记忆也并不总是彰显着美好的过往,它时常以一种占领时间的方式,使得某些事变得理所应当,仿佛成为了某种“规律”。

但“规律”往往被打破,叫人意识到记忆塑造的温柔乡并不切实。2023年,当广播里传出“第二名——文学院!”的那一刻,并没有多少学生欢呼,茫然与钝感从一张面孔传递向另一张——第一名的失去,好像荣誉那厚重的温柔与庇护,终于成为一座山压下来,将人困在迷茫之中。未来,仿佛也在“过去的荣誉”成为不切实的、不可靠的依据的同时,变为了幻梦。当然有“明年再努力”“只是运气不好”的相互宽慰,还记得去年解散时,大家笑着,却总是不自然,好像在宽慰着他人,又期望被他人宽慰。这仿若一场故作乐观的结局,却昭示着心底的困惑:“如果明年得不到呢?如果再得不到了呢?”“第一名”荣誉的“失去”给文学院师生带来了偌大的愧疚与悲伤。

直到2023年春季运动会表彰仪式暨2022—2023学年团学工作总结大会,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涂钢的总结点醒了困惑的学生们,他说:“2023年未取得第一名,这是一件好事。这叫我们知道,第一名不是天生属于文学院的,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并以此为督促,而不是因失败而萎靡不振。”

28连冠,从不是守来的,而是靠拼搏争取的。

正是2023年的失去,使得“第一名”重新走到了文学院的面前,展现它存在的真正本质——冠军,从不是要守卫的珍宝,而是一种期盼、一种目标、一种走向未来的导向。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文学院的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了训练当中。在三、四月晚九点的明伦校区东操场,是一幅充满了生机的图景——不少学院的训练正在展开,而文学院的训练队伍总是最多,时间最长的。大家执着而认真,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自我的极限。跑完几个来回,“棍推乾坤”集体项目的参训同学已然气喘吁吁;远远地看见,“袋鼠跳”的同学迅速地跳到折返点,又迅速地跳回,好像真成了一只只灵活的袋鼠;“旱地龙舟”的训练者们震天动地的“一、二、一、二……”响彻大半操场,欢笑声更是像操场边上的橘色探照灯,照亮了尚不温暖的夜。

高大的东门城墙还未接纳多少学生时,跑队的同学便已开始集合训练,不知露水是否会使已被汗水沁湿的衣服更重?正午,投掷队的同学进行着力量训练与耐力训练,不知双臂酸胀时,微微颤抖的手拿着的瓶装水是否更加可口?

参与,就是最好的传承。欢笑与汗水,将记忆带入当下,也最终将期望镌刻在了现实,将看似遥远的精神传承,牢牢印在了每个参与者的心中。

带训人员也深入地了解训练同学的想法,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法,看似枯燥的训练也变为一首沁人心脾的“散文诗”。运动员许晨夕回忆时,笑着说:“我印象最深刻的备赛是一次在开封西湖公园的长距离训练,去之前教练告诉我们简单跑一跑,到了地方才发现是绕西湖半圈的往返——要20公里,本以为会是一场艰难的训练,但是被教练带到那里后,发现跑步训练也可以是很快乐的事情。那里风景宜人,微风拂面,我们融入了风里,训练成为了一种享受。”

比赛时的一百余名志愿者们,传承着运动精神,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手机铃声一声接一声传来——运动会相关的交流群里不停发送着检录信息、比赛流程、项目成绩等。消息传来,文学院志愿者们便开始行动起来,负责组织的老师和学生认真筹备着,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各种问题,以最真诚的态度服务运动员们。

赛场上的运动员们,拼尽全力为文学院奔跑、跳跃。

为运动员鼓劲的观众们,喊的声音几近嘶哑,在长跑运动员跑到呐喊者身边时,往往无暇给予回应,但我想,运动员们一定是听见了:他们咬紧牙关,疲惫不堪的身躯再次加速,如果你离得近些,会感到风从他们的身侧吹过,加油的声音融入风里,伴随着运动员们冲刺。

终于,“短跑比赛男子甲组200m,第一名,文学院!”

终于,“女子甲组4×400米接力,第三名,文学院!”

终于,“短跑比赛女子甲组4×100米接力,第二名,文学院!”

终于……

当春风吹拂,我们再次捧起奖杯,呐喊声是否还在河南大学的春风里回荡?帐篷里,负责统筹组织的同学们算了一次又一次,“是第一,第一名!”“真的吗,真的吗?”“我算了几遍了,是第一没错!”

“是第一!”

多么质朴的话语,然而,还能说什么呢?传承与奋进,个性与奉献,都在这声“是第一!”中得到了肯定。

百年文脉,薪火相传。文学院的传承与奋进,是对学生的个性与责任感的引导与塑造,是对奋勇争先的昂扬精神的培育……而这些,正是出自一代代教育者与学生对文学院的深沉热爱。热爱赓续百年,激发了师生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让河南大学文学院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悠悠百年,积淀深厚,文学院自1923年成建院伊始,便弦歌不辍,冯友兰、范文澜、嵇文甫等一大批名师在文学院的讲坛上辛勤耕耘,学统赓续,形成了近现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等5个成果突出、实力雄厚的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学校纳入一流学科发展体系进行重点支持。

与此同时,文学院注重发挥学生独特的个性,自由的氛围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程选择上,文学院开展“个性化”课程选择。除专业固定课程外,各式各样的院选课有趣而不失深刻,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学生依凭自身喜好与学科方向,选取感兴趣的课程。学院也积极开展各项展示学生个性特点的活动,如:主题读书活动、学术沙龙、“寝室文化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

最终,奖杯被放置在文学院团委办公室的墙柜中。墙柜中的奖杯占了一整面墙,其中有些已经很久远,有些是最近才得到的,各种各类,盈盈盛放。春运会的奖杯,看起来并不算太突出。学生们围在一起,端详着这位新“成员”,不时一两只手伸出,细致地调整奖杯的位置与摆放。随着最后一只手的撤离,2024届春运会到此结束。

到此结束吗?

走出文学院,当春风吹拂过,春风中好像有着29年来,一届届学长学姐的呐喊,如酒般醇厚,有着此后无数年的未来,无数等待去实现的可能性,似茶般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