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计划实验班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人才培养
文学院2019级明德计划实验班成功举办线上读书会
2021年08月01日 13:11 作者:肖嘉敏 曹昊昕 返回列表

7月27日晚上19点至21点,文学院2019级“明德计划”实验班读书会在线举办成功。班主任陈丽丽老师受邀参加活动,薄圣仪担任本次读书会的主持人。

本次读书交流分享会分为好书分享、专题主讲以及收获分享与总结三个部分。

在好书分享环节,宋歌同学以刘震云的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为例,结合具体文本和人物形象,分析在大众传媒时代小说创作范例及其背后小说新闻化的现象。她展示了小说中的“瓜”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讲解了书中“造化弄人”般的种种巧合,以及吃瓜群众人人都是局中人的现实问题。宋歌认为,小说新闻化既是荒诞背后的权力景观与阶层镜像,又是一种对个体和群体的人性透视。同时提出,刘震云的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以荒诞的手法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批判了价值失范时代社会的怪现状,揭示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的成功范本。

苏彬娴同学则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苏彬娴同学重点分析了《红楼梦》中判词揭示的人物命运走向和故事结局。她以晴雯、迎春及黛钗的判词为例,讲解判词中的典故隐喻及谐音隐喻,指出判词既暗含人物名字,同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晴雯的判词中不仅隐含着她的名字,“霁月”还象征着太平盛世之意暗示其末世悲剧。迎春的判词交代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她的悲惨命运是必然结局。黛钗判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同样预示了两人的悲剧结尾。最后,苏彬娴分享了自己读书感受:她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特别神奇的小说,它独树一帜地把故事角色的结局在小说的前篇就告诉了所有读者,而纵然读者知道了结局如何,却难以猜到过程,而这过程便正是《红楼梦》精彩的地方。

在专题主讲中,胡巧同学分享的主题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远走高飞”。她以时间为主线、不同流派的更迭为框架,以西方绘画创作的发展变化为内容,展现了进入现代以来,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传统的美的观念被打破。胡巧同学认为,抽象艺术用最基本的元素指向一个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世界,不再受原来模仿观念的影响,让艺术的创作更加自主,抽象艺术对二十世纪直到当下的艺术创造以及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古典艺术对理想化的美的写实,再到画面上的物象一步一步地变形与拆解,到最后走向抽象,这一过程是极其漫长而艰难的,而我们在探索艺术如何在发展中的文明中安身立命时也要思考自己在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去安定自己的心灵。

董垚妤同学带来的分享是《红楼梦》索隐漫谈。她从新旧红学的概念谈起,介绍了索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包括纳兰成德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和康熙朝政治状态说。索隐派的研究思路是运用谐音、拆字、藏头、谜语、谶纬等文字游戏,用历史或传闻中的人和事来附会《红楼梦》。回顾社会文化语境与民族危机,索隐派认为《红楼梦》表达反清排满、种族思想的观点是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她肯定了索隐派部分观点在当代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能够为我们研究《红楼梦》提供借鉴,同时也提出我们要警惕《红楼梦》仅仅作为猜谜游戏的行为。要了解《红楼梦》只有一条路:就是去读《红楼梦》。

在最后的收获分享与总结环节,蔡可儿同学提出了是否可以用吃瓜行为和吃瓜群众的积极意义来作为其合理性的依据的问题,宋歌同学从现实举例和个人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解答。顾香玉同学表示自己从本次读书会中收获了知识,提高了兴趣,且对自己今后阅读有了启发作用。陈丽丽老师为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提出在明德班读书会举办半年,明德班成立一年和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两年这一重要节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自己过去的成长和未来的规划,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读书会这一平台来锻炼、展示和提升自己,期待大家能将专业知识和现实关切结合起来,拥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