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影视协会在线上举行“影视放映厅”第一期电影观摩交流会活动,播放电影《早春二月》。活动由影视协会副会长王锦菲、网络部部长赵心萌主持,协会成员在腾讯会议平台参与本次活动。
《早春二月》是由谢铁骊执导,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主演的剧情片,于1963年7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长达120分钟,讲述了对革命感到失望的知识青年肖涧秋应好友陶慕侃之邀来芙蓉镇教书,后因北伐愤然离去的故事。
活动过后,大家反响强烈,通过投稿的形式抒发观点。影视协会综合吸纳了大家的来稿,择优推送影评。本次推送文学院2021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赵心萌影评。
料峭二月,含苞欲放的春天
——简析电影《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讲述了知识青年肖涧秋应好友陶慕侃之邀来芙蓉镇教书,后因北伐愤然离去的故事。历经革命洗礼的知识青年肖涧秋来到芙蓉镇教书,与志同道合的女青年陶岚互生情愫。但出于对年轻寡妇文嫂的怜悯与同情,他时时给予文嫂帮助,却引来舆论攻击。他决心放弃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以平息风波,实现对文嫂“根本的帮助”。但文嫂的幼子意外去世,导致文嫂心灰意冷投河而死;学生王福生的辍学雪上加霜,致使肖涧秋决心离开芙蓉镇,积极投身时代洪流,陶岚深受其感染也追随他而去。
影片充满了革命精神,它透过小镇生活展现时代面貌,启迪大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故事中,肖涧秋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寻找革命道路的艰难,革命道路如同二月的早春,初露头角却隐匿难寻。主人公明知艰难却步履不停的选择更是革命精神的彰显,正向积极的力量在不断积累加深。
从对历史语境下爱情叙事的反思角度来看,我们也许无法通过当今时代语境理解肖涧秋决心放弃陶岚迎娶文嫂的想法,也无法理解陶岚自始至终对肖涧秋的支持,人物的种种行为均透露出一种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叙述焦点在于人物高尚的品德而非简单的爱恨纠葛,这是一种对在中国延续百年千年的集体主义与英雄主义的颂扬。另一方面,《早春二月》中的爱情观在当时来看已是一种突破,在更加关注集体主义的其他电影中已是独树一帜。男女自由恋爱和帮助文嫂的人道主义精神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的毒草,《早春二月》也一度成为反面教材,这种状况延续到再次提倡艺术自由的时代才宣告结束。
《早春二月》于1963年在中国内地上映。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这段历史中出现的电影被称为十七年电影。在这一时期,新中国电影确立了“人民电影”的服务对象、叙事构架、历史视角和美学范式,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奠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的坚实基础,也为后人开拓了深阔的理论空间。
十七年电影看重革命与建设的需要,讴歌先进思想,抨击落后行为,角色最终投身革命的结局是较为常见的。诚然,这类电影振聋发聩,把握着时代脉搏。但当时电影艺术与政治被捆绑于一处,其表达的自由性受制于当时的意识形态,故事发展的脉络与方向大致相似,不免使人乏味。这种历史语境也决定了电影的娱乐性退至边缘地带,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宣扬登上中央舞台;个人情感也被隐没于时代的洪流,在电影的叙述中易被忽略,正如肖涧秋与陶岚的爱情。十七年语境下的爱情元素被糅合进革命叙事的框架,我们无法对其客观评论,因为这是来自时代间的巨大鸿沟。同样,《早春二月》有其封闭性和进步性,它未完全脱离时代背景,却又避免囿于时代枷锁而积极进行创新实践。其艺术性毋庸置疑,在当代也不断引发新的思考。
(注:照片素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