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文学院党委主办、戏剧影视党支部与戏剧影视文学本科党支部承办的“经典镌刻百年史,光影礼赞新时代”红色电影沙龙系列活动第三讲——“电影《黄土地》中的技术问题”正式开讲。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武新军受邀主讲,活动由戏剧影视党支部书记林萌主持。
讲座伊始,武新军先讲述了个人近两年关于影视领域的理论学习经历,介绍当下学界对于图像叙事、声音叙事研究的基本情况,他认为电影《黄土地》中的声音图像等技术运用与新中国历史变革之间的关联问题、“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人物关系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他以影片中的黄河之水、迎亲送嫁、信天游为例,对《黄土地》中以构图与音乐表现人与土地关系的方法进行了解读。观影结束后,他向大家推荐了李渔的《闲情偶寄》,并以戏曲理论“开场宜静不宜喧,终场忌冷勿忌热”对电影《黄土地》的开场画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武新军通过分析憨憨前期的沉默状态与后面放声高歌形成的强烈对比给人带来的情感冲击,指出声音要与人物内在心理相融合,不应只是机械地加入其中。此外,在电影中顾青初访翠巧家进行启蒙教育的段落中,憨憨从像雕塑一般一动不动地站着到伸出手触摸五角星,以及翠巧拉风箱的动作越来越大,都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状态与声音的融合。
谈及陈凯歌导演对安塞腰鼓这段表演的情节安排与处理手法,武新军指出安塞腰鼓完美展现出了陕北民族巨大的忍耐力和爆发力,以及生命被唤醒之后被激发出的巨大活力。此外,他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影片中人物的动静关系、隐藏在镜头外的声源、排除干扰物的构图等问题提出独到见解,认为这些创新元素的运用能带给观众更多观念上的思考。他启发大家要从个人的艺术感受出发,不能空谈理论,要将电影理论与实际探索相结合,探索更多的优秀导演与更具生长性的优秀影视作品。武新军分享结束后,在场老师与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裴萱结合“空间”“媒介”“符号学”三个关键词对《黄土地》进行解读,指出该影片展现出了电影逐渐走向艺术自律的阶段特征。同时,他以影片中翠巧被掀开红盖头时的惊恐和极具生命力的安塞腰鼓表演拼接在一起来表达“启蒙”与“被启蒙”的二元对立的思想和符号意义为例,分析了影片中的蒙太奇与镜头技巧。
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副教授郭伟以结构修辞的方式对《黄土地》进行了形式内部的探索。她引入传统诗词的修辞方法,结合《蒹葭》回环复踏的手法总结女主人公翠巧的启蒙之路,发掘该影片的艺术性。
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副教授李文英从人物的对白出发,探讨《黄土地》中主题和形式运用的结合。她提及电影中带有反思意味的回望和诉说,指出影片通过对白之间的互文,呈现出呼应人与自然主题的超前性。
林萌认为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重访《黄土地》这部电影是有独特意义的。它为现在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参考、借鉴与反思。林萌根据自己在陕西求学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影片中部分台词的陕北发音,同时指出人们在陕北的沟壑之间找寻民族性以此带领大家重新回望当时的革命历程,体会学习《黄土地》影像资料的重要意义。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李保森在谈及《黄土地》时,强调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远离革命的环境下,这些年轻人试图回到革命所需面对的困境,而电影中无论是对当时人们情感的把握,还是对历史问题的留白,都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独有的美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022级研究生骆靖雪、2022级研究生高悦、2022级研究生李佳颖、2019级本科生郭双和2020级本科生田雨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郭双从民俗艺术的角度切入,对电影民俗化进行审美观照,发现电影审美同样呈现为从形象观察到心象体验、意义追索和精神超越的深化过程。田雨从心理分析入手,将《黄土地》视为民族寓言。李佳颖以“静默”一词简述了自己的观影体验,她认为影片中的人物或者群体皆是无能力的静默者,也因此,影片所探讨的内容不仅仅是私人化的,更是民族性的、集体性的。
本次活动在武新军的总结中走近尾声,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同学们一起观摩讨论。他相信本次活动中与会师生们不同观点的碰撞,会使电影中的技术问题研究及跨媒介研究在未来激发出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