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党政工团 |
截止到10月15日,文学院第一阶段的智慧助老慰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10月下旬至11月初,文学院开展第二阶段智慧助老活动,进一步了解学院退休老教师的生活状况,为其送去学院师生的亲切关怀。
“您身体怎么样?”“退休后的生活如何?”一句句温暖问候传递着文学院师生对赵林森教授的关心。他在采访中提到,“此心光明,亦复何求,心若安定,万事从容,这是我一生做人做事的态度”。赵林森的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口语和口语教学,并在2013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概念“脑语”。他从语言本质、教化作用、社会影响、开发的重要性等角度为大家全面地讲解了“脑语”的内涵和外延。在人才发展方面,赵林森认为文学院的学生应当善于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思想,读好书,讲良心故事,剔除庸俗愚昧,做到“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并希望大家勇于表达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周德芳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文学院教书的感触,欣喜于河南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他认为文学研究的观念应当不断革新,对于文艺作品的批评标准也不应当是一家之言,而应当是博采众长,多方面兼顾。周德芳教授认为文学院应当以即将到来的百年院庆为契机,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时代步伐,牢记严谨治学、立德树人的使命,赓续百年文脉,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推动文学院更上一层楼。他对学生寄予深切的期望,希望大家珍惜大学时光,努力追求上进,永葆青春活力。
了解到张进德教授的求学之路和工作经历,及其多年来对于《金瓶梅》的相关研究心得,同学们对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表敬意。他强调,做学问不能让固有的印象先入为主,限制自己的学术眼界和研究思路,应当客观全面地看待史料作品,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出独到的见解。“倾囊相授教学,虚怀若愚治学”,可谓是他的真实写照。张进德针对大学生活的规划表示,大家应当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持续深入思考,阅读知名刊物的作品的同时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不断探索中达到“悟透”。
退休老教师刘安国表示,文学院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基础。他回顾了河南大学在文革期间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先进事迹,谈到了改革开放后增加的广播电视类新兴专业,强调其对培养编辑、新闻、主持等方面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文学院未来的发展表示衷心祝愿。
问及在学校任教期间的难忘经历时,张永江教授和周启云教授回忆了在编辑部工作的日子,并表示那段时光是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张永江为大家讲解自己研究鲁迅文学时的相关经历,还介绍了在编辑部参与撰写的《大学语文》《中学生作文选》等书。周启云从摄影、撰稿、校对、刊印、分发等方面介绍了编辑部的日常工作,表示这对自己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具有重要意义。
虽已退休,却从未止步。1994年退休的王中安教授至今仍保持着写诗歌和对联的习惯。他为大家普及对联和诗歌的相关知识,并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厚植人文情怀。于王中安而言,退休不是终点,更像是一个新的启程,退休后的生活也可以过得丰富而充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拜访退休老教师,同学们了解到各位老师对文学院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参与慰问的同学纷纷表示,自己会以各位老师为榜样,在其先进事迹中汲取前进动力,珍惜青春年华,在奋斗中砥砺前行。同时衷心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幸福美满,退休生活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