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党政工团
文学院2021级3班举办第十七期新青年读书对谈会
——学院新闻
2022年11月29日 19:40 作者:郑秋伶 辜睿洁 责任编辑:苏亚丽 返回列表


11月24日下午,文学院2021级3班在文学院二楼语言教研室举办了第十七期新青年读书对谈会。本次读书对谈会由崔鹏毅同学主持,3班班主任鲁冰应邀参加此次活动。

   辜睿洁介绍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将大家的视线领到唐朝天宝年间。她讲解了主人公运送荔枝的大致经过以及小说的戏剧性结尾,揭露了大唐王朝盛世外表之下潜藏的危机。同时,她从文章内容出发引出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要抛开一切奋战一次”“和光同尘,好处均沾”等道理。对谈人莫惠彬与陈紫茵就《长安的荔枝》进行对谈。两人从主人公李善德的经历出发,发表了自己就安分守己的人在职场中该具备何样品质这一点的看法。

郑秋伶给大家分享了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她提到,《面纱》是毛姆唯一一本不是基于现实人物来创作的,而是一部起源于故事的小说。在简要介绍作者信息和小说主要内容之后,郑秋伶分析了小说中“死的却是狗”这一句的深层意义以及“面纱”这一书名的寓意,并向大家提出了如何面对复杂矛盾的人性的思考。对谈者郭怡欣与刘芊绵分别针对书中人物性格塑造的方式和书中女主人公人性的转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崔鹏毅分享了余华的《第七天》。他带领同学们通过杨飞的视角看到一些社会阴暗面,并由此引申出如网络言语暴力对人们的伤害等社会存在的部分问题。他认为我们应该直面现实,正视日常中不正确的行为,规范自身,同时尽一份力量去维持社会秩序。在对谈过程中,沈彤从写作视角方面提出《第七天》这本书不同于《活着》《兄弟》这些前期作品,《第七天》以事情的参与者的视角来描写,增加了感性色彩。同时沈彤说到,作者的小说主题逐渐从“人性恶”到“人性善”的转变,重构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乌托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也是余华写作轨迹由“先锋”到“现实”变化的夸大反映。孙步轩则对余华在《第七天》中的叙述手法与书的封面图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互动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发表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入讨论作品的内涵。鲁冰针对同学们的发言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并做了一定延伸,向同学们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