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大读中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张永江:师友情深王梦隐教授
2021年09月01日 20:15 作者:张永江 返回列表

1956年夏,我考入开封师范学院(即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恰在那年新乡师范学院的文科师生合并过来,省政府定位我们学校集中办好文科。两个学校根底都比较雄厚的学科合并,两强联合发挥优势。当时中文系有十多位教授:如李嘉言、王梦隐、任访秋、高文、华钟彦、于安澜、李白凤、万曼、郭光、刘纪泽、吴鹤鸠等。还有一大批学有专长、执教有术的讲师:如赵天吏、赵宜人、邢治平、王宽行、吕景先、刘容池、牛庸懋、宋景昌、宋松筠、王吾辰、高耀墀、温绎之、谢励武等等,名师荟萃,俊彦硕儒,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中文系如虎添翼在国内颇有影响,不少高校的文科选用我们的教材。创造了河大中文系的“神话时代”。

EC8F

王梦隐1932年在北大读书时与同学八人合影

王梦隐教授就是那时随着合校从新乡师范学院过来的。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师从胡适、俞平伯、冯友兰、钱玄同、范文澜等名师,博览群书,根底深厚,治学严谨,见解新颖,主讲中国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阶段),兼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师长之一。

C7DF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王梦隐与老伴合影

王梦隐老师举止文雅,穿着朴素,衣帽整齐,端庄合体;讲课语言清晰、圆润、耐听,富有音乐美。同班同学姚效先对王梦隐教授讲课的“印象”是:“西装革履正合身,字正腔圆北京音。说话不多耐寻味,一脸和气人知温。讲课善用启发式,读读讲讲步步深……。” 郑州大学教授宋格震也是我们的同届同学,他在“河大百年校庆”时回母校祝贺,曾有长诗《母校百年忆先师》,其中有专对王梦隐教授的怀念:“王(指王梦隐教授——引者)师驾鹤去,于今颇有年,弟子常思念,音容犹宛然。论人与说诗,深情贯其间,语调铿锵致,气韵悠且圆。聆听详解析,胜似饮甘泉。” 记得当年每逢王老师讲课,学生都争先到教室占前几排的坐位,即使在大礼堂讲课也座无虚席。听他的课不仅吸取丰富知识而且是一种美感享受。下课后回到宿舍仍余味缭绕,七嘴八舌地议论王先生的讲课艺术:有人说,语言耐听,有人说内容丰富,像在“诗化”的“仙境”里观赏游览,心情轻松,精神净化。这些感受都是实情。我的体会是产生这样效果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王老师对教材钻研的深透。他站得高,思得深,对作家、作品都分析的透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以准确的语言阐明深奥的哲理,深入浅出,含义隽永,句句到位,发人深思。他讲课特点是尽量引用原诗、原文说明当事人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听者心悦诚服,愉快舒畅地接受王老师的引导。记得当时许多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把文学课讲成政治课。王老师尊重艺术规律,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从不脱离教材空发议论。

E2C5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在开封师院工作照

听王老师讲课,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当时的随堂笔记和我自己搜集的许多资料,以及论文、讲稿,在动乱时期都已丢失,改革开放之后重整旧物,发现惟有王老师讲“曹操诗歌创作”一节的课堂记录,还褁夹在其他文学名著中幸得保存。这里抄录一段,以复活六十五年前王老师的“教坛留声”。

王老师身着西装,教态轻松自然。他说:——

我们学习曹操的诗,首先要了解诗人的身世和思想。曹操字孟德,黄巾起义时,他曾起兵镇压,当军阀董卓要废汉献帝时他又起兵讨卓,后来又收编起义军,实力壮大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一个很有手腕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家,封建社会里的高端人物,在他的诗歌里却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根据老曹的地位、身份,他的思想感情似乎和劳苦大众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在这里他表达出了社会真情,呼出平民百姓的心声。对于这样的“反差”现象,有人觉得“奇怪”,这正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的“题眼”。文学从属于政治,但是文学与政治之间不能划等号。

在座学子已经听惯不少先生曾把文学讲成政治课的套路,此时眼前突然一亮,感到新颖,视野陡然增宽许多。

王老师说着转身在黑板上写出《蒿里行》接着又说:——

曹操的诗,一部分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的真实,另一部分表现出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你听:“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渴望天下英才人物都集中到他的身边,协助他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抱负,这种进取欲望表达得如此强烈。然而事实并不如他所愿,时光流失,功业未成,慷慨激昂的愤懑情绪,又在同一首诗中流露出来。(随手板书出《短歌行》)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老曹欲要凭借酒力抒发出诗人内心对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感叹。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句诗本来是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的句子,李白送别朋友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功业未就,心意烦乱想借酒消愁结果是“愁更愁”。曹操当时也是功业未就内心愤懑郁结,想要借酒消愁。“酒”成为他们消愁的佳肴珍品。其结果两位诗人都陷入“愁更愁”的苦境。社会矛盾、阶级斗争,人事复杂,坎坷道路“焦聚”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身上。他又是一个卓越的诗人、才艺出众的文学家。用深沉悲壮的诗篇披露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胸怀壮志,雄心勃勃有理想,有抱负的显赫人物,诗也同样“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操诗歌艺术上的突出特征是用质朴的形式披露胸襟。他是一个“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其诗文极为本色,显著的艺术特点是用质朴的形式披露内心世界,读其诗如见其人。他的诗歌、散文,都有鲜明的个性。对建安文学起着开风气之先的引领作用。对当时和后来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曹操。在座听讲的学子们心目中的曹操已经立体化了。

王梦隐教授每节课的板书,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块长方形的黑板中间似乎有一条从上到下无形的线隔开,靠右边:依顺序写人物、事件、作家简介等史料性的文字;靠左边:写作品的题目、名句、名言等等;个别生僻的字、词,多种读音、容易误解的字词等等,写出之后同学看过立即擦去。整个黑板始终保持着干净、清晰,有条不紊。学生面对黑板有一种知识丰富,条理清晰和舒适的美感。先生练就的漂亮的行楷挥洒自如,学生记着黑板上的字,时时都有一种想临帖模仿的心意。黑板,既是传播知识的荧屏,也是书法艺术的展示。

11831

1982年王梦隐70岁时家中照

1958年春天,记得中文系在制订“红专规划”,选“红旗手”树标兵的活动中。学生们对于自己喜爱的老师也都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表彰。展示他们的教学风采。有个班演出“活报剧”题目是《王梦隐教授讲曹诗》,开始在丙排房与丁排房之间的道路上演出,因为很受欢迎,后来又到饭厅演出多场。由于演出的成功,大家给饰演王梦隐教授讲课的姓梁的同学起绰号“王教授”。见面就以“王教授”呼唤。甚至忘记其本名。这个绰号一直叫到我们毕业。现在如果谁还存有这幕“活报剧”的脚本,展示出来,会成为传承王梦隐教授讲课艺术的珍贵资料。

18C04

1959年春给1960级讲课时的照片

1960年我毕业留校在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当助教,王老师也已调到校图书馆,虽不在一个单位了,他还在中文系兼课,我们还经常有见面的机会。我遇到有关古代文学方面的疑难还是找王老师咨询。特别使我感到恩师情重的是:王老师每次给我答疑,都远远超出我提出的问题。譬如,有一次我读鲁迅的作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涉及到古代文学、文化方面的问题很多,我向王老师请教,他对我问的具体问题一一详细答复之后,又说:你学现代文学专业可不敢放松古代文学啊。现代文学是从古代文学发展过来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等,这些“大家”的古代文学根底都很深厚,不学好古代文学对他们的作品就理解不深。看不到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继承;我们教古代文学的也要学现代文学,明白历史上的重要作家、古典名著对后来文学的影响。现代文学的根,古代文学的影响都清楚了。这样才能梳理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文学艺术的继承发展关系。学术研究才能更上层楼。读书研究做学问可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这正击中我的“要害”。毕业之后我教现代文学课,一头钻进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里,把古代文学书籍束之高阁,听到王老师的亲切指导,振聋发聩,深感长者对晚辈的教诲像一盏指路明灯,永远在我前进的路上闪闪发光。

后来,我成为名符其实的“逍遥派”。有一天我从图书馆门前经过,管理图书的老吴把我引进图书馆,说:“你爱读书,天天到闭架书库读书吧,想读啥读啥。”两天后他又给我办了一个“入库证”,说“有人问你为啥到闭架书库,你让他看这个就行了”,让我进“闭架书库”实在是特殊的优惠待遇,我受宠若惊。更没想到的是:我进到闭架书库的第二天,刚坐下来摊开书本,王梦隐老师就推开门进来,我惊慌失措地掏“入库证”,王老师笑笑说“不用,不用”,他轻轻地摆摆手。顺便坐在我的身边,鼓励我平心静气做学问,指导我读书要安于寂寞、搜集资料要力求全面,仔细辨析去伪存真。这里条件还是很好的,五四以来的期刊咱们馆里比较齐全,研究现代文学够用。如果有些资料查不到你问小李,他在这里专管资料业务熟悉。我听到王老师的指教心潮涌动,浮想联翩:“闭架书库静悄悄,书里藏着无价宝; 淘宝乏术正踌躇,恩师及时来指导。”王老师似乎感到我当时心情不宁,继续说:研究学术不要急于事功,不要浅尝辄止,不要人云亦云。结论要建立在资料翔实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还说,他自己热爱文学专业,安于教书做学问,并不想离开中文系来图书馆,不过组织上执意要我来加强图书馆的工作,我也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兢兢业业把这里的工作做好。服从党的需要是咱们这代人的基本素质。“咱们”二字甘甜如饴令我一震,本有的师生“隔膜”、“代沟”距离全都消失。

B81B

1985年王梦隐与弟子胡治洪西安考察照

几十年前的往事,回忆起来历历在目,当年在那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中,人人自危,王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专家,当时在某些人的眼里也正属于“横扫”之列,批斗对象。恩师不顾个人风险,为我创造安心读书的环境并及时指导。恩师对晚辈爱护之情可掬,慈祥的面容恳切的语言,永远屹立在我的面前不会消失。

2021年3月

作者简介: 张永江,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34年生,1956年入党,同年考入开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 担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助教 兼教学秘书1964年兼共青团中文系总支书记至“文革”停职 1979年担任近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1984年担《中学语文》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1996年退休。退休后担任退休五支部书记连续三届 2009年第二次退休至今。主要著作有《鲁迅思想和作品》《鲁迅与编辑》大学语文《现代文学》分册,论文集《艺苑论丛》,小说散文集《艺苑画梦》,中学语文教学辅导丛书十多种,《高中语文新增课文教材讲析》荣获苏鲁豫皖中语会颁发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