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2025年11月18日 17:50 作者:赵艺泽 胡芳芳 责任编辑:肖文清 返回列表

11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泳超应邀于文学院A209会议室开展题为“民间文学的生命史与记录史——以‘舜子变型’故事的中日传播为例”讲座。本次讲座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中原神话研究院联合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梅东伟副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朱建国、杭州师范大学袁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尧和河南大学杨亮教授作为与谈人。

讲座中,陈泳超教授首先厘清舜孝传说“《史记》型”与“《舜子变》型”的情节特征与叙事意旨,指出二者分别以“忠孝关联”“善恶报应”为核心指向,前者强化政治主流意识,后者则以家庭为叙述中心,并针对“《舜子变》型”通行文献记载断层的学界疑问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梳理东汉《越绝书》、南朝《类林》等文献及武梁祠画像题词等考古资料,他提出核心结论:“舜子变型”故事虽晚于“史记型”产生,却长期平行流传,并非始见于敦煌文献。

随后,陈泳超教授以广西宾阳地区师公调剧本《舜儿》为例证,分析了史实化、政治化等因素对“舜子变型”在中国文献传播中的遮蔽作用,并对比日本相关文献的完整传承脉络,提出“可能的二次回流日本”及“礼失求诸野”的学术猜想。他又结合东南地区“松阳高腔”唱本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补充了之前的结论,对“礼失求诸野”的传播定律得出更精密的认知。最后,他综合钟敬文先生提出的文化“三层说”,提出了“上层经史主流文化—中层商业印刷通俗文化—下层抄本口头民间文化”的分层传播框架。

陈泳超教授以舜孝传说的流变为个案,总结出在主要依赖口头传播的条件下,民间文学的记录史与生命史存在着巨大的裂隙。一方面,我们要建立更多维的民间文学文献学来予以补充;另一方面,裂隙本身也映现出独特的文化品相,有丰富的文化意味,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讲座结束后,四位与谈人依次针对陈泳超教授的讲座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陈泳超教授一一解答。

最后梅东伟副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讲座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并衷心表达了对陈老师的感谢,期待与其再次交流。

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