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丹”心永驻:邹庄移民精神映照乡村振兴之路
2025年07月07日 09:05 作者:申璨 韩左辉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邹庄村说:“你们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你们就是挖井人。” 2025年7月6日,河南大学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三下乡实践团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走进移民新村邹庄,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这个移民新村的发展历程。

浮雕墙上忆搬迁,新家园中话乡愁。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马研会实践团来到移民文化广场。讲解员指着浮雕,语气沉重而坚定:“这些都是搬迁时的真实场景。从最后一次祭祖到最后一堂课,村民们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顺利推进,忍痛割舍故土,做出了巨大牺牲。”浮雕上,背着行囊的村民们伫立在即将淹没的老屋前,眼神中交织着不舍与毅然,定格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实践团随后走进党员邹会彦家中。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此处,带来亲切关怀与殷切勉励。这份温暖化作奋进力量,邹会彦之女考入南阳师范学院,立志投身教育事业;其子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决心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马研会指导老师胡秋平感慨:“移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最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

党旗飘扬聚民心,先锋引领破难题。实践团走进邹庄村“五星党支部”,墙上的“为民服务”刻字熠熠生辉。实践团在村党支部书记邹新玉的介绍中了解到,在移民初期,面对故土难离的乡亲们,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签订搬迁协议、拆除自家房屋。村档案室保存的会议记录显示,当时群众主要担忧安置条件、补偿政策和文化传承等问题。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首批移民最终踏上迁徙之路。他表示:“我们做基层干部的,要练就过硬本领,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马研会会长郭明月感慨道:“从当年的带头搬迁到现在的带领致富,邹庄村的党员干部始终是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

扁担挑出新家园,汗水浇开幸福花。通过问卷调查,实践团发现村民心理转变经历了“抗拒—接受—支持”三个阶段。“以前担心搬过来没法生活,现在看病有医保,孩子上学走十分钟,哪还有困难?”一位大姐笑着说。在京都果园,技术员向同学们介绍:“在京、津资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支持下,京都果园凭借丰富品种,以农旅融合带动村民迈向小康。”实践团在走访中发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孩子们都在就近入学。从故土难离到安居乐业,移民们用行动诠释了最朴实的家国情怀。

移民新村焕新颜,初心不改守江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句话如今在这片热土上得到了生动诠释。从半个世纪前党员干部带头拆房搬迁,到今天移民新村的美好生活,邹庄村用一脉相承的为民初心,书写了“守江山就是守民心”的鲜活注脚。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有关邹庄的幸福故事,也正续写着新的篇章。据悉,实践团将继续前往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探寻这一世纪工程背后的奉献精神与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