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讲座启思文韵寻真

——河南大学文学院暑期北京研学纪实

2025年07月05日 18:12 作者:刘锦 王汉冉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京华聆智论AI,文本细读探文心。7月3日,河南大学文学院暑期研学团队在北京研学期间,参加题为“AI时代的文学研究——以林徽因《九十九度中》为例”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华主讲。

李国华以AI生成文本与原创内容混杂的现实状况为引展开讲座,认为使用AI不是问题,但如何批判性使用是文学研究的重点。他以Deepseek对林徽因现代主义小说《九十九度中》的文本分析为例,指出AI生成文本中的“群体意识流”等创新观点颇具学术价值,但也会出现“冰镇西瓜”“中暑昏厥”等虚构细节。因此,AI辅助文学研究具有两面性:它能够凭借庞大数据库和独特算法,为文学研究带来创新思路,拓宽研究的边界与深度;但又缺乏对文学作品情感、文化等深层次要素的精准感知,且难以把握文学实践主体的本质、本性及本能。鉴于这种局限性,在借助AI开展文学研究时,就不能完全依赖其结果,而需要回归到文本细读这一基础且关键的环节。

针对文本细读,他抓住小说叙事视角在“全知叙述”与“人物意识”间的微妙转换,剖析林徽因对北平社会各阶层的复杂态度;对于小说结尾“编辑看报”场景的解读,他提出整部小说可视为“被媒介化的现代人对社会的观察”;通过对小说中“这”“那”表述细节的深度剖析,说明文本细读能够引领读者窥探作品背后潜藏的艺术观念、创作立场与态度。文本细读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它能够从叙事视角、关键场景、语言细节等多个维度深入文本内部。研究者通过关注这些细节,可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揭示出作品背后丰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这是单纯依靠AI所无法达到的。

此外,李国华也深入探讨了文学研究里其他不容忽视的问题。他借助AI对标题中“99度”进行摄氏度换算,巧妙揭示出标题暗含的生命临界状态隐喻,指出文学研究应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关注跨学科知识。他认为,学术训练的根基始终在于“一手文献的考辨功夫永远不会过时”;并以杂志原刊比对和误用版本为例,阐明原始材料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提醒同学们时刻警惕陷入学术研究中的“二手知识陷阱”。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针对同学们的问题,李国华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回答。他建议研究者对文本秉持开放态度,不惧怕文本带来的困惑,要勇于拆解并清晰表达自身感到陌生的点。若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概念,可基于已有概念进行合理阐释,让概念为研究服务而非被概念束缚。同时,他结合自身求学经历指出,本科阶段读不懂书恰是珍贵研究的起点。他建议同学们建立“问题笔记”——将阅读与创作过程中的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线索。

此次讲座作为"京华文脉·中原薪火"研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AI辅助文学研究的两面性,从而在利用AI拓展研究视野的同时保持审慎态度,更强调了文本细读这一传统研究方法的不可替代性。讲座为研学团成员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创新的桥梁,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在技术时代下具备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将持续引领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