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汪国胜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
——学院新闻
2022年11月21日 12:00 作者:程婧媛 责任编辑:苏亚丽 返回列表

11月20日晚,河南大学文学院建院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百年华诞 百场讲座”第五十讲如期举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研究所所长汪国胜受邀开展题为“研究生研究素质的培养”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汉语国际教研室副教授董秀英主持。

讲座伊始,汪国胜回忆了其导师邢福义先生在研究生培养上的理念与做法,并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从“三力”的理念出发,讲述了如何培养良好的研究素质。汪国胜指出,所谓“三力”,是指观察力、创新力和表达力。他表示,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事实,事实就在身边,要处处留心,仔细观察,终会有所发现。随后,汪国胜通过列举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生动具体地阐释了培养观察力的重要性,启发大家要学会“左顾右盼”,体味语用奥秘,客观判定正误。

说到创新力,汪国胜强调,学术研究要走创新之路,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与追求。他认为,首先要学会自己走路,进一步要学会走自己的路,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会自己教自己,自己当自己的导师,这是一个不断自我训练的过程。他指出,创新来自于阅读,要学会厚书读薄,薄书读厚;创新来自于悟性,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汪国胜还提倡“小题大作”,由此及彼。

谈及表达力,汪国胜认为,有了好的研究结果,不一定能写出好的研究论文,论文的写作也需要不断训练、不断提高。他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研究中,可以多读名家的文章,从中领悟写作的道理,进而做到文脉清晰、文辞精炼、文风质朴,写出的文章让人“读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最后,汪国胜以邢福义先生的三句话作结。他指出,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一是要有“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务实;二是要有“年年岁岁,春夏秋冬”的毅力;三是要有“人品第一,学问第二”的德才。

讲座尾声,董秀英总结发言。她认为,汪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启发思考,能够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对语言研究的兴趣,提升研究能力。

在互动环节中,参加讲座的师生积极提问,汪国胜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而精彩的讲解。

讲座在积极的互动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