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复旦大学教授汪少华为文学院师生作讲座
2024年05月28日 17:47 作者:寇晴丹 责任编辑:姜思宇 返回列表

5月24日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明伦书院”系列学术活动第八十三讲在文学院210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汪少华应我院教授丁喜霞之邀作题为“训诂与出土资料利用”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文学院副教授刘云主持。

汪少华以裘锡圭先生关于“防止对地下材料不够重视”“阅读古籍要重视考古资料”的呼吁切入主题,指出在训诂相关研究中应加强对出土资料的利用,并以三则训诂实践为例,对考古资料的重要性加以论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斗卮”的确切含义问题上,汪少华以考古学界对“卮”的形制考订、对容量单位的换算结果以及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卮锭”外形等确定“斗卮”为“容量一斗的卮”;在《左传·僖公五年》之“辅车相依”问题上,清儒大多同意“辅”为车器,但对其具体部位和形制未达成一致意见,汪少华运用出土车舆的形制及相关考古成果,为“车器”说提供了事实依据;《左传·成公二年》中“介马”的含义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汪少华通过考察秦陶马俑的尾髻、复原后的马甲外形,证实“把马尾挽成结”和“给马披甲”两种情况在古代的车驾中都存在,进而利用上下文语境、《左传》用词特点等论证《左传》中的“介马”为“给马披甲”义。汪少华精彩的讲解使大家对“训诂与出土资料互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汪少华的讲座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师生们分别就“斗卮”相关名称在传世文献中的用例、“卮锭”存在不同用字情况的可能性以及古代车制等问题与汪少华教授进行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