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苏轼与开封”暨第26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
2024年08月06日 16:31 作者:王晓琳 王淑鑫 责任编辑:姜思宇 返回列表

2024年8月2日至4日,“苏轼与开封”暨第26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苏轼研究学会、河南大学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三苏文化研究院)、《汉语言文学研究》编辑部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全国各地近80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150名学者莅临开封,应邀参会。


(一)开幕式

8月3日上午会议开幕。开幕式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主持。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新军先后致欢迎辞。杨萌芽、武新军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相聚开封,介绍了河南大学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百年历史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围绕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作品谈及苏轼研究以及探讨苏轼与开封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在致辞中说,苏轼寓居开封十多年,在此留下了其人生最浓重的一笔,是其人生的巅峰。开封不仅有黄土和泥沙掩盖堆积的层层历史,还有难以湮没的宋朝精神和苏轼留下的文化遗产。周裕锴相信本次探讨会能将“苏轼与开封”这一主题探讨的更加深入,并鼓励专家学者投入苏轼与开封、与宋代文化关系的研究中。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馆长、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陈仲文作为苏轼学会秘书处,将三苏祠、三苏文化研究院、苏轼学会秘书处的发展历程及近两年在文物保护、学术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向专家学者进行汇报。


(二)与会专家合影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前往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正门前合影留念。


(三)大会主旨报告

上午第一场大会主旨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陈才智主持,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明献,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生评议。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女性本事与政治比兴——苏轼无题婉约词解读中的两条阐释路径》一文,通过考察苏轼以《卜算子》为代表的无题婉约词、苏轼的词学观以及宋人的评论,归纳出宋人女性“本事”和政治“比兴”的两种阐释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协会会长刘玉宏在《苏轼书法的自得自见自新》一文中,认为苏轼将“尚意”书风推向极致。在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其以佛道之思、翰墨禅悟,坐忘于江湖。在“适意”书法思想的追求下,自得、自见与自新,为中国书法文化开辟了新的境界。

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题为《苏轼十年京国治理能力与实践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苏轼在“十年京国”期间,因其有着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了解国情民意,心系国计民生,始终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基本准则。

高雄医学大学语言与文化中心教授盖绮纾《古代文人养生之典范:从〈东坡养生集〉谈起》一文从明末清初王如锡编选的《东坡养生集》入手,认为认识科举的苏轼到生活中的东坡,从晚明文人编选、再造东坡选集中入手是关键。王如锡根据晚明文人养生方式来分类编排苏轼诗文,不仅塑造了苏东坡养生形象,呈现儒道释融合人生境界,还使得文人养生具有美学意义。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建伟《黄楼与燕子楼:苏轼任职徐州时期的心灵世界》一文认为,苏轼任职徐州时期,黄楼是他为政爱民的象征,燕子楼则是他浪漫情怀与孤独心理的反映。这两类作品对体裁的选择,反映了诗与词不同的功能,完整展示了苏轼的心灵世界。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振谦《论苏轼词的神仙书写》认为苏轼在词中或嵌入仙传,或以神仙人物比拟,或将人间和天上并置组合,增加了词的叙事性,增强词体的含蓄性、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以“仙”评苏词现象,是“坡仙”形象塑造的重要质素。


(四)分组讨论

8月3日下午,研讨会分为四组同时进行,每组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各分会场讨论热烈。

第一组围绕苏轼的生平与思想展开研讨。上半场由黄冈师范学院教授方星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成玮、惠州学院教授申东城评议。先后共有十三位专家作发言报告。下半场由乐山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苏轼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杨胜宽主持,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书华、泰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刘佩德评议。先后有十二位专家作发言报告。

第二组讨论的主旨是苏轼的文学创作与文献整理。上半场由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闫续瑞主持,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何晓苇、江西财经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江枰评议,共有十三位专家作发言报告。下半场由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孙璜清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振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室主任王兴全评议,共有十三位专家作发言报告。

第三组围绕苏轼及其作品的接受、传播为讨论对象。上半场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郑慧霞主持,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如冰、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怡评议,共有十三位专家作发言报告。下半场由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会长谢仿贤主持,四川轻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万燚、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渭清评议,共有十二位专家作发言报告。

第四组讨论的主旨为批评与文化。上半场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戴路主持,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建伟、河南大学副教授范金晶评议,共有十二位专家作发言报告。下半场由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主持,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克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刘楠评议,共有十二位专家作发言报告。


(五)大会主旨报告

8月4日上午,第二场大会主旨报告由乐山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苏轼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杨胜宽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沈如泉,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闫续瑞评议。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殊闲《三苏学论纲》一文认为,“三苏”是以家族父子姓氏命名的文人团体概念,对“三苏”是否可以成为“学”做进一步的探讨,从“三苏学”溯源、内涵、当代价值、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展开论说。

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陈才智《苏海拾贝——走进如海的苏东坡世界》中指出,苏海,即喻指苏轼其人其作那种海涵地负的浩瀚气象,也借指已如汪洋大海般的苏学研究。从苏东坡的家庭教育、生平涉足之地到苏海之源流、魅力等方面谈及苏轼带给我们珍贵的精神遗产。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生题为《论“苏门四学士”名称由来及排序》的报告认为“苏门四学士”既是苏门文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北宋元祐文化的集中体现。宋代以来有关“四学士”的排序相当凌乱,但三种排序较为常见,以序齿排列的黄、秦、晁、张;以入馆先后为序的黄、张、晁、秦之说;以文学成就为先后的黄、秦、张、晁。他认为当下的文学史教材在具体表述“苏门四学士”时,不宜将“苏门”窄化为苏轼,四人的顺序应以入馆先后次序为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戴路的《墨竹题咏的异域流传:再论朝鲜文人申纬的苏轼接受》,围绕墨竹图像的题画文学作品,从阅读墨竹诗篇、传承墨竹派别、品鉴墨竹媒介三个方面论述朝鲜后期文人申纬对苏轼墨竹题咏的接受,发现二人在精神层面有着跨越时空的深度契合。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成玮在《长者进后生,亦使我有闻——苏轼与张耒的交游》一文中,对苏轼与张耒于熙宁四年至元祐元年、元祐元年至八年、元祐八年至建中靖国元年三个时期的交游进行分析,从中窥见苏门不必传承欧阳修脉络,也同苏辙稍存界限,相对独立以及内容核心成员稳定中又略有沉浮的特点。

河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郑慧霞在《苏轼的言说范式:从“人道是”到“见南山”》中分析了苏轼“人道是”“见南山”的言说方式,认为这是是其由“苏子”到“苏仙”之迹的关键呈现,体现出苏轼渐至“四无”之境,使得“南山”由“彼在”成为“此在”,由生命的Ta者成为生命中的应有之义,标识着苏轼的生命关照渐臻圆融。


(六)闭幕式

闭幕式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戴路主持。首先由四个分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成玮从苏轼走过的地方及遗留的作品遗迹、苏轼特定人物交往、苏轼家族研究、苏轼生平中的特定时间、苏轼思想等方面对第一组论文进行总结,认为在苏轼个案研究时,应摆脱碎片化倾向,力争对苏轼有更深入的了解。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何晓苇从苏轼研究文献考证、苏轼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研究以及苏文研究三个方面对第二组26篇论文做概括性总结,深信将文本阐释与文献考证的有机结合,必将为苏轼研究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怡总结第三组的25篇论文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视野宏阔、接受多样;研究思路亮点纷呈,重视原始文献的使用;研究队伍多样化。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克稳总结到,第四组26篇论文主要对苏轼文化、苏轼精神、苏轼审美观以及苏轼的艺术实践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整体来看,有关苏轼文化和批判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深入,跨学科研究成为新的趋势,立足中国传统的批判意识的觉醒。总之,更年轻一代的苏轼群体在不断成长。

第二个环节,主持人戴路通报苏轼研究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选举新任会长、秘书长、增补副会长的情况。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教授当选苏轼研究学会会长。

新任会长潘殊闲在学术总结中称本次会议具有代表的广泛性、议题的丰富性、研究的深入性、讨论的热烈性、办会的严谨性五个特点。苏轼与开封有深厚的情谊,他出彩于此、举家迁居于此、与诸多诗友相会于此。但也有许多难言与苦楚,其发妻王弗病逝于此、慈父苏洵病逝于此、与新旧党的交战也大多在此。苏轼的艰难困苦与荣辱两重天的命运考量,锻造了他卓异于同侪、超越于流俗的伟大,让他有意的将苦难变为财富,将不幸转化为甜美,为后世留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范式、艺术范式和审美范式。苏轼诞生于长江上游的眉山,泯没于长江下游的常州,苏轼人生的贬谪开始于长江中游的黄州,惠州、儋州。眉山至常州,构成苏轼人生的横线,黄州、惠州、儋州,构成苏轼人生的纵线。这纵横交错的人生线,构成了苏轼生命的长度、高度与宽度。苏轼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文化贡献、伟大的历史功绩、丰富的人生体验永载史册,具有不朽的历史性、强烈的现实性、永恒的超越性。

“苏轼与开封”暨第26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