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文学院专业选修课“鲁迅文本细读”结课汇演圆满落幕
2024年05月24日 12:39 作者:黎良国 谷雨晨婉 吴琦 责任编辑:吴健萍 返回列表

5月22日下午,由文学院教师史晓林主讲的专业选修课“鲁迅文本细读”结课汇演在文学院二楼大教室正式拉开帷幕。为给学生话剧表演以及鲁迅学习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活动特地邀请了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教师李文英、孙振虎、林萌,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杨希帅前来观看表演。此次活动由2022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研究生高悦主持。

本次汇报演出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示众》话剧表演,第二环节是戏剧对谈。

《示众》主要依托鲁迅小说集《仿徨》中的《示众》,同时又仿照鲁迅的小说《药》中的相关形象做了综合改编。这场话剧由文学院吴琦同学导演,杨启程同学担任总编剧,李汭昱、贾钧尧、尹天行等同学主演,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群众的无知和社会的黑暗,三名青年做出不同选择的故事。

这三位青年原先都在革命社团中坚守着共同的理念,并努力实践他们的理想。但是,一场意外的抓捕行动,使其中坚持革命的青年被抓,押上刑场,成为了示众的对象。在这场看与被看中,社会的种种阴暗面被暴露无遗:一个失去母亲的胖小孩遭受着父亲的打骂,一个被大脚母亲强迫缠足的女孩渴望药来缓解疼痛,以及一个因革命而陷入困境的小官员等等,这些场景揭示了黑暗社会的千奇百态。其中一位青年,在这一场合下,暴露了自己的本性:看似进步实则是漠视他人生命,只顾为自己寻找退路。而另一位同伴,在这场示众中,洞悉了群众愚昧的根本原因,踏上了新的征程。本次演出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在场师生在戏剧对谈环节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孙振虎老师首先对同学们在人物表演上给予了鼓励,并阐述了鲁迅文本改编的难点。他指出,话剧在故事感、人物塑造方面存在不足,建议在人物关系的塑造上加强刻画。同时,由于革命者的性别身份问题,革命三人关系与剧本描述产生错位,因此需要丰富革命者的身份背景。此外,革命希望的可能性也需要进一步斟酌。林萌老师将这部话剧与去年的《示众》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赞扬了同学们在表演水平上的提升。同时,他认为仍需改进角色的张弛度、群戏的层次性以及整体故事的连贯性。林老师还提到,话剧结尾可以参考《功夫》的结尾,以进一步塑造群众形象。杨希帅老师从文本角度分析了话剧的主要问题。他认为这部话剧可以被视为一部思想剧,但在思想论争方面缺乏具有故事感的人物形象,导致所展现的思想缺乏深刻性。此外,他还指出演员在台词把控方面需要更加用心。杨老师建议参考《示众》的四层“看”对剧本进行修改,以提高剧本的思想性和故事性。同时,演员可以通过学习经典话剧来提高表演功力。李文英老师分享了自己对《示众》话剧的期待,并针对期望落差提出了建议。她认为,最后的曙光应该放在反抗性更强的角色上,以增强故事的张力。她还指出,话剧的提升空间还很大,主题展现和舞台背景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最后,主创人员谷雨晨婉就舞台表现形式和人物关系塑造方面提出了问题,孙老师建议采取更为大胆的形式与想法来完善故事情节。李汭昱和尹天行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提出了疑问,几位老师结合历史情况和人物心理分析给予了解答,同学们收获良多。

汇演结束后,师生们上台进行合照留念。

今年的鲁迅文本细读课程,延续并发展了“看”“写”“评”“人”的多维分析方法,通过更细致、更全面的文本解读,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学风格。史晓林老师还特别强调了鲁迅作品的戏剧性,并鼓励同学们从戏剧的角度对鲁迅文本进行再创作和改编。基于此,课程决定以话剧表演的形式作为结课汇报。

此次话剧演出不仅是一次对鲁迅先生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文学与戏剧完美结合的探索。戏剧的形式,让鲁迅的作品“活”了起来,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也增加了班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