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复旦大学教授李楠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
2023年11月27日 17:00 作者:行露瑶 王玮 张科 董艺菲 责任编辑:苏亚丽 返回列表

11月24日晚,“明伦·学术”系列讲座第四十七讲在河南大学文学院209会议室如期举行。复旦大学教授李楠受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媒介作为方法:近现代文学文化现象再解读”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红芳主持。

李楠从对“为什么研究近现代文学必须将原始报刊杂志纳入视野”这一问题的阐释着手,表明了“近现代文学是媒体文学”这一观点。她从媒介视角解读了近现代文学和文化现象,探索了文学文化现象与媒介的互动关系,追溯了文学与报纸、杂志与图像之间的连结,梳理并揭示了文学生产与媒介之间以及感知方式与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展示了近现代文学多元选择的历史风貌。

李楠强调了近代小说与古代小说相比之下在形式、叙事和内容等三方面的特点。形式方面,她以戴沙迪的《媒介领域的上海》以及吴友如的《风俗志图说》二书为例,说明了西方绘画技术的传入和照相技术的发展对近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她提出,近代小说中表现的“梦幻”“过去的幽灵”和“被压抑的感情和欲望”,与晚清媒体“眼见为实”的特征是相互呼应的。叙事方面,李楠通过一系列图片,表明了媒介和小说之间的对应关系。她提出,一些作家会根据报纸上的真实事件进行创作,如李伯元的《文明小史》,这部作品的所有材料均来自新闻,通过新闻化叙事的方式表现了晚清中国的现实。内容方面,李楠以《申报》上的众多小说和《海上尘天影》为例,指出了近代小说与“新知”之间的关系,即当时的作者会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东洋和西方社会的各种“新知”。她表明,这些“新知”不局限于政治、经济、器物,甚至连西餐也被称之为“西学”。

李楠提出,读者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文学的改变,即新文学可以经由“通俗”被读者市场接受,比如张资平的“性爱小说”、蒋光慈“革命+恋爱”小说和老舍的“京味”小说,他们的小说使得文学回归了娱乐性的本质,使新文学获得了更多的读者。她认为,只有阅读更多的原始媒介和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媒体中的都市空间和文学文化生态。她表示,媒体资料对于文学史有一定的补充和纠正作用,比如陈建华教授的《陆小曼——1927——上海》成功建构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认知的陆小曼形象——“不惜惊世骇俗,却恪守窈窕淑女的规范”。

互动环节,李楠与现场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沈红芳对李楠的倾情讲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进行总结性发言,她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媒介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在阅读报刊、书籍的过程中多从媒介这一角度进行思考,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