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校友风采 |
为迎接文学院建院100周年,2022年7月21日下午,学院举行“百年华诞,百场讲座”系列学术活动第四场讲座。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文亮教授受邀主讲。讲座采用线上讲座的方式,主题为“社会运动事业中的新文学整体观”,数百位学人学子参与聆听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刘涛教授主持。
钱文亮教授首先提出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起点分歧问题,认为其背后有思想、文化、视野的变化或历史视野的变化,因此把握当代文学或新文学的整体性仅仅依靠文学这一框架是不够的。由此钱文亮教授对新文学的时间界定在由文学革命到八十年代末期,即1917年到1989年的大致时间范围,且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中的一部分。钱文亮教授以李文雷的一篇《“新文学的终结”及相关问题》为切入,引出新文学是一个整体的中心论点。
钱文亮教授认为,新文学的先锋性、严正性和公正性使新文学在新文化中占据中心地位,然后广泛影响到整个社会之中。因此,新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随后它又形成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文学体制,这种文学体制一方面帮助了新文学的发展,一方面也构成了新文学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随后,钱文亮教授对“新文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整体”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并提出新文学和民主国家的关系密不可分。“新文学”的名字和梁启超的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很有渊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这里面的“新”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作为动词说明“新”是一个过程,即与社会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且“新小说”和“新中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后期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以及新中国时期的塑造社会主义新人,都可以看出新文学一开始就注入了新中国的创造,新文学其实是一种民族国家文学,因此是连贯的而非断裂的。
再者,钱文亮教授讲述了新文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文学史观是如何发生、如何表现的。新文学整体观作为一种研究热点主要在1985年前后出现,基于对文革和十七年文学的反思,掀起了去政治化、追求“文学独立”的思潮,并期望打通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等学者都对此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钱文亮教授提出新文学整体观的研究受到了布拉格的结构主义整体性思想的影响。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就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关照中国的关照中国现代文学,他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就在中国文学古今历史演变的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中,中国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精神承接。
最后钱文亮教授解释了用社会运动标准来论述新文学整体性的原因:因为在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当中,新文学是一体的,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共同的机制、共同的观念。只有通过把20世纪中国的社会运动看作是个母结构,并通过这种整体性才能够深入理解和认识新文学,也能够认识和理解新文学与社会、民族、国家间内在和外在联系,这也是新文学与世界革命的内在和外在联系。
讲座结束前进行了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着讲座内容积极提问,钱文亮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随后,主持人刘涛教授对本次讲座发表总结,他认为,钱文亮教授精彩的讲座有着很大的启发性和严整性。刘涛教授指出,钱文亮教授非常巧妙地引用了“文学运动”这一概念,用结构主义的整体观打通了文学与社会、政治、时代之间的关系。最后,钱文亮教授与刘涛教授就“新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概念进行交流。钱文亮教授指出,现代文学概念的提出与河大文学有很深的关系,最早可追溯至任访秋先生的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扩宽了“新文学整体性”的研究视角,了解并认识到社会运动与新文学发展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力,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