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校友风采 |
3月29日晚,河南大学文学院建院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百年华诞 百场讲座” 第八十七讲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开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联芬受邀进行题为“那个时代的情与义——书信与回忆录中的杨苡与巴金兄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武新军主持。
讲座伊始,通过巴金与杨苡的书信集《雪泥集》,杨联芬具体分析了巴金与杨苡书信来往的经历。她以杨苡因读了巴金的《家》之后,毅然决定离开家庭投身革命为例,指出当时巴金非常受青年人尤其是中学生的欢迎这一现象。杨联芬表示,虽然当时的青年人多把巴金与觉慧等同起来,并向巴金寄信以倾诉五四运动带来的高昂情绪,但巴金的敦厚和善良使得他是理性的。她谈到,巴金并未一味鼓动青年人离开家庭,而是坚决地阻止他们离家出走,希望他们先学好知识再为祖国做贡献。
杨联芬进而解读了杨苡与巴金兄弟的交往,并向同学们介绍了巴金的三哥李尧林与杨苡令人遗憾的恋爱经历。她指出,巴金在两人的书信交往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同时也见证了李尧林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最终致使二人分道扬镳这一令人叹惋的结局。杨联芬表示,李杨二人的交往事件是巴金理解李尧林的开始,此时李尧林在大哥自杀后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直至后来巴金回老家见到李尧林曾经供养的十几口人,接过三哥身上的重担之后,巴金成熟了起来,过去的少年心态不再,生活的历练让巴金越来越接地气。杨联芬认为,梳理巴金与李尧林的故事,有助于触摸巴金的心灵,从而更好地看待巴金的转变与巴金后期的创作。
杨联芬解读了巴金的三篇回忆李尧林的散文,指出高觉新的形象包含了巴金大哥与三哥的影子。她认为,从这三篇散文中可以看出巴金对李尧林的态度变化,从一开始巴金不理解三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到之后开始自我反省,后悔痛恨自己。杨联芬指出,研究作家的伦理生活细节不能只关注作家的外在生活,作家的成长不仅与内在有关,更与外界中人与环境的感染有关。她强调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纯粹性,并认为义始终是是支撑情感的坚固石柱。
会议尾声,武新军对杨联芬的倾情讲授表示感谢并总结发言。他肯定了杨联芬通过文字史料、照片等图像资料中的一些具体的细节复原某个事件,呈现研究对象的性情、性格的研究方法。他认为,文学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应怀有人文关怀。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