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党政工团
文学院2019级“菁英计划”班举行线上读书交流分享会
——学院新闻
2022年01月16日 22:09 作者:蔡亚斌 王禹阳 编辑:文奕涵 返回列表

115日上午,文学院2019级“菁英计划”班举行线上读书交流分享会。本次活动由王禹阳同学主持,菁英班班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陈丽丽老师应邀参加。会上,尹冠楠、刘孟淇、石鉴渊三位同学以上学期开设的课程为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学习所得,大家踊跃参与,积极交流。

尹冠楠就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首先引入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提出的“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概念,指出这是一种平等相遇、以为中介、通过对话来实现融合共生的关系,其主要特征为交互主体性、动态生成性以及“完整人格”的充分展现。她提及,建构这种关系需要以理解与对话为前提,在民主和平等的环境下共同成长。尹冠楠所梳理的这种“我—你”型师生关系为教学中建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

石鉴渊与刘孟淇分别选择以《诗经》、《山海经》与《吉尔伽美什》比较的视角,其中刘孟淇比较了《吉尔伽美什》与《诗经》中生命意识的异同。她从人本主义意识的觉醒、对现世以及死亡的看法入手,指出两个文本都体现出对传统天、神观念的倾覆,进而指向对生命本身的重视,由此衍生出乐享人生并追求永生的观念。但因为人类不能永生的有限性,人们难免对死亡抱有恐惧。此外,她提及,由于对冥世的不同看法,《吉尔伽美什》表现出一种落入地狱的死亡恐惧,而《诗经》则体现出对年命难留的死亡叹惋。两个文本的对比体现出不同地域文明的碰撞,引起了大家诸多思考。

石鉴渊将《吉尔伽美什》与《山海经》中的英雄书写进行比较,以英雄形象为线索,展现了早期人类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他表示,在对自然的征服、改造的过程中,所书写的英雄形象由单纯的“神性”转为“半神半人性”。《吉尔伽美什》中的英雄形象更多是以个人抗争为特点,追求“小我”;而《山海经》中塑造的英雄则是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博爱心,追求“大我”。两种文明留存的文化遗产相通的精神追求是初民对生命永存的祈盼。

在总结发言环节,陈丽丽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态度。她从尹冠楠分享的“师生关系”“完美人格”谈到教师应该具备的优秀素质,并以刘孟淇和石鉴渊的分享为例,启发同学们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分享。她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更加充实地度过大学时光,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本次读书交流分享会在同学们和老师的积极交流互动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