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大读中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胡山林:奋斗:从王立群老师生命哲学中汲取人生智慧——庆祝王立群老师寿辰
2024年03月14日 19:37 作者:胡山林 责任编辑:姜思宇 返回列表

2024年3月13日,河南大学文学院隆重召开 “庆祝王立群教授八十华诞暨中古文学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这里我向王立群老师致以深切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八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八十年里,王老师走过了艰难坎坷的人生之路,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关于这一点举国皆知,我表示衷心祝贺,但没有资格加以评说。我只想说一点我自己从王老师的人生修为中获得最深的一点人生感悟。这就是王老师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奋斗到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态度,或者说处世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来源于王老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源于他的生命哲学。在王老师看来,天地造化赋予我们生命,不是让我们虚度的,而是让我们为这个世界多多付出多多做事的;每一个不曾努力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生命需要在不断工作和付出中创造价值和意义。这种态度、这种精神、这种生命哲学,让我深受感动,敬佩不已。

大家知道,由于多年来兢兢业业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尤其是多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民歌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众多活动中超负荷的工作,王老师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心脏搭了六个支架,这是比较大的医疗手术。依照常情常理,已经功成名就,身体状况不佳,应该放下一切安享晚年的悠闲,专心致志地养生了。但王老师不是这样,健康状况好转之后,很快投入到他所挚爱、因而时刻放不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至今仍不断著书立说,仍然带研究生,仍然承担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仍然在多个自媒体平台与四百多万粉丝互动交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继续让生命焕发耀眼的光辉,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到极限。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王老师这种人生态度、精神和生命哲学,考察起来源远流长。从时间维度看,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汲取与传承。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最著名的经典《周易》中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理解“天”就是宇宙规律,宇宙规律的表现是日月更替,四季流转,永恒的生生不息。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一分子,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所以人的生命也应该与宇宙规律相适应相吻合,即君子以自强不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奋斗到老。

酷爱《周易》的孔老夫子对此心领神会,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奉为人生圭臬,所以一生孜孜不倦地教授子弟,不辞劳苦地周游列国宣传治国方略。他留下的人生警句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有孔老先生做榜样,自古至今这样活着的人数不胜数。每当想到这样的人,我就心潮澎湃,对他们肃然起敬。

其次我想说的是,王老师人生修为中体现出来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也是我们文学院自建院以来的精神谱系和优良传统。

例如我们的第一任院长冯友兰先生,“文革”结束后八十一岁立下雄心壮志写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他以老病之躯孜孜矻矻地写了十五年,一百五六十万字,直至仙逝前几个月才完成定稿,真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冯友兰先生稍晚,一直在文学院工作到老的老前辈任访秋、于安澜、高文、华钟彦四位老先生,还有刘增杰、刘思谦两位刘老师,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奋斗到老的人。当下虽然退休但依然退而不休的老师大有人在。如八十五岁的毕桂发老师,退休后坚持研究毛泽东在文艺方面的文化遗产,出了许多本书,在国内学界有较大影响。还有李一平老师,退休后书法和诗词方面的造诣越发精湛,书法墨宝人见人爱,诗词创作激情不减,不但出书获奖而且几乎每天都有新作发表在文学院离退休教师群里,给人带来惊喜和审美享受。

所有这一切充分证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文学院百年来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我建议以冯友兰等老前辈和王立群等老师为楷模,把上述精神确立为文学院的立院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文学院师生中生根开花,源源不断地结出丰硕果实,为文学院学科建设提供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里我想再补充的一个意思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绝对不是世俗通常所理解的只是苦和累。年纪大了还在奋斗,当然会有身体上的苦和累,但只要劳逸结合,工作过程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喜悦和快乐。在喜乐中忘掉一切尘世的烦恼,进入忘我、无我的虚静境界,享受孔子所说的“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快乐。精神快乐大大有益于养生,这叫精神养生,学术养生。

最后,我衷心祝愿王老师健康长寿,笔健身更健,像钱钟书夫人杨绛和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两位先生那样,活到一百多岁,写书写到一百多岁,和他们PK,争取超越他们!

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