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首届“口头传统与文学书写”工作坊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拉开帷幕。活动围绕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学领域的当代研究展开,包含开幕式、专题讲座、两场专题分论坛与闭幕式,汇聚了众多民间文学和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两个领域的交流与研究注入新活力。

开幕式:为两个领域的交流注入新活力
当日上午9时整,开幕式在文学院A209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华文学史料研究中心主任杨亮教授代表学院致辞,杨亮教授首先向与会老师表示欢迎,随后介绍了文学院在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学领域悠久的研究传统,并祝愿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作《民间文学的生命史与记录史——以“舜子变型”故事的中日传播为例》主题讲座。他对“舜子变型”故事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追踪考察,梳理出其在中国的一次传播断裂与在日本的两次传播脉络,提炼出民间文学研究需多维度考证、宽视野评价及关注文明边缘文化价值三大启示。

分论坛一:“口头传统”专题
论坛采取“一位发言+两位评议”的方式,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杨希帅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大学的九位学者共同围绕“口传传统”的相关话题展开探讨。
郑州大学教师霍志刚在《傣族泼水节起源叙事的流变与层累互动的神话仪式关系》中指出,提出其起源叙事为多情节复合非原初面貌,随传播演化出多样异文。泼水节仪式与神话呈现出“层累互动”关系,并随历史社会因素动态建构,为民族神话的溯源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尧分享了一段在山西洪洞的田野调查经历,发现大胡麻村二郎庙原本祭祀本土观塠二郎,后被外来杨戬替代,经过走访研究,追溯出神话主角更替历程,揭示出本土与外来文化互动的民间传说演变及文化传承机制。

河南大学教师梅东伟从《中原神话专题资料》谈起,对张振犁教授开创的“中原神话研究”进行了再度思考,指出中原神话考察为“确证式”调研,资料真实却偏重散体叙事文本。其虽影响北部神话知识生产与地域文化构建,但文本搜集的“完整性”等理念存在局限性,遮蔽了当代神话形态的丰富性,值得反思。

同济大学教师黄亚欣以江南地区民间说唱为研究对象,发现说唱艺人的身体是学艺与演述的核心枢纽,演述意义与新生性均借由身体生成表达,整个演述活动需多人身心协作,在复杂具身逻辑下完成,对于口头文学的演述与传承有重要价值。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袁瑾以六朝传奇“三王墓”故事为中心,剖析了民间故事在不同媒介中的叙事流变。她强调,故事的现代生长高度依赖多元媒介的重述,创作者必须直面媒介特性、主题共融等挑战,方能有效推进其生命历程。

信阳师范大学教师孙艳艳的发言聚焦于“中原民间经歌”,提出进行中原神话的“二次田野”。她认为,对经歌展开民族志研究,既是对老一辈学者学术遗产的继承,也是拓展中原神话学研究视野的必由之路。

北京大学教师祝鹏程梳理了“曲艺研究”的学科发展史。他指出当前的研究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民间文艺学与曲艺研究的深度对话,以实现“本体自觉”与“民间视野”的融合,重构一种更具综合性的研究范式。

北京大学教师俞明雅老师以明清时期“钱镠遗训”为例,探讨了家训作为“仪式文艺”的实践性。她通过考辨谱牒、碑刻等文献,清晰地勾勒出“遗嘱”“八训”“十训”的文本递生史。她深刻指出,家训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文本的伦理教化,更深植于其在宗族仪式与日常实践中的动态展演、改编与传承过程。

河南科技学院教师张则天以一段生动的评书视频为引,围绕“红色评书”在1949-1966年间的发展提出议题。她在发言中不断向与会学者提问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依次对与会教师的论文和发言进行了详细的点评,侧重评论了中原神话研究在学术史上的贡献,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谈及“口头文学的演述与传承”的话题时,他以江南说唱艺人的演艺行为为例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需要考虑到“受众”角色对演艺活动的影响,二是需要将信仰与仪式纳入其影响因素当中。最后,陈教授回应了与会学者提出的“当代中国作家如何讲好故事”这一话题,提出当代文学创作应重新审视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鼓励民间文学研究者应树立研究自信,建立民间文学学科自主的话语体系与评价规则。

分论坛二:“文学书写”专题
分论坛二以“文学书写”为主题,在文学院A210会议室举行,由河南大学教师王丛阳主持,山东大学教授赵坤担任总评议员。来自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大学、扬州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津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的九位学者,从文学、哲学、影视艺术、跨媒介生产等多元视角展开对话。
黄淮学院教师范桂真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冯至小说《伍子胥》中蕴含的存在之思、存在实践及本真存在等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朱建国从文章形式方面进行评议。河南大学教师郑慧文肯定了本文内部分析的细致。

郑州大学在读博士孔德玉探讨了民间资源如何促进解放区革命新诗的审美形态及内在话语转型。扬州大学教师田雪菲指出本文可增加对革命新诗音乐性建构的探讨。河南大学在读博士付佳楠认为本文为理解革命新诗与民间资源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林萌的论文主题为哪吒动画电影的现代转型与身份话语变迁。天津大学教师杨毅认为文章捕捉到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特质与身份认同变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黄淮学院教师范桂真进一步指出,哪吒故事回归家庭温情,也是动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和艺术表达。

天津大学教师杨毅从跨媒介的角度探讨了《夜幕下的哈尔滨》如何通过广播这一媒介走红并产生影响,分析了小说自身的说书体叙事特点及其如何适应广播媒介的传播需求。郑州大学在读博士孔德玉和黄淮学院教师范桂真进行评议,指出本文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魅力。

河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付佳楠从二郎神形象演变轨迹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语境下的行为动机合理化、关系网络重构及悲剧色彩强化等问题。河南大学教师林萌和扬州大学教师田雪菲发表评议,二位老师一致认为文章中材料丰富,展现了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

扬州大学教师田雪菲探讨了晚清时期如何构建起一套具有文化深意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英雄”谱系。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朱建国和河南大学教师林萌进行评议,两位老师都认为本篇论文有着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了作者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情感凝聚力的深刻洞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范玲探讨了林语堂对“言文一致”的独特见解及其与胡适等人的显著差异,指出林语堂不仅基于启蒙诉求而坚持“言文一致”,更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学重形式轻实质、脱离人生的弊端。天津大学教师杨毅和河南大学教师郑慧文发表评议,两位老师一致认为,范玲老师的文章深刻剖析了林语堂在“言文一致”问题上的独特立场,指出“言文一致的背后是启蒙和进化论的体现”。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朱建国从地方性、技巧与风格三个角度深入讨论了1948年《白毛女》在香港公演的事件,并进一步探讨了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对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范玲和郑州大学在读博士孔德玉发表评议,她们肯定了朱老师文章中历史资料的丰富性,论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当时报刊的评论,使得分析具有扎实的历史依据。

河南大学教师郑慧文从延安时期说书改造的历史角度出发,讨论了民间文艺在革命话语、知识话语与民间话语三者交互作用下的激活、利用与改造问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范玲和河南大学在读博士付佳楠对此进行评议,她们认为文章分析了其如何适应时代诉求、实现自新与承继的问题。

分论坛二闭幕式
分论坛二最后由山东大学教授赵坤总结发言。她首先提出了几个核心问题供与会者共同思考:“如何使个案成为群体生命?”“民间资源如何转化成学者们的学习资源?”“文学如何成为文学?”其次,赵坤老师指出,探究问题不可“到此为止”,做学术研究要有“史”的意识。我们都生活在当下,可当下是复杂的,每个人对于当下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所以学者们应将视野放宽,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把握知识生产的完整性。最后,赵老师肯定了各位学者精彩的发言,认为会议呈现了丰富而深刻的学术思考,展现了研究的前沿探索和思想活力。

会议尾声,河南大学王丛阳老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深度参与和精彩发言表示特别感谢,并宣布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