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精神,强化师范生专业基本功,深化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与实践运用,河南大学文学院举办第四届语文课程标准知识竞赛。2025年11月14日下午,决赛在文学院二楼大教室隆重举行。本次比赛呈现出三大鲜明特色:赛制由基础性迈向高阶选拔,全面锤炼学生核心素养;才艺表演融汇传统与现代,彰显文化底蕴与青春活力;评委阵容涵盖高校教授、一线教师、教研员与优秀学生,构建多维协同的专业评审体系。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院长张炳林,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副院长杨波,文学院教授杨亮,副教授薛蕾、孙浩宇、梁建功,王珏,开封市教研员暴瑞、高冉,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冉明远、高级教师牛杰、骨干教师蔡娜,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高级教师赵红颜出席本次活动。此外,本届比赛还特别邀请2025年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昌津平、二等奖获得者刘瑜勍两位研究生担任学生评委。文学院2024级、2025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全体研究生现场观摩,气氛热烈。

活动伊始,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院长张炳林、文学院副院长杨波先后致辞。张炳林副院长代表教育学部向决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高度评价文学院在师范人才培养中形成的系统化模式与突出成效,尤其在今年国家级教学竞赛中取得重要突破,并指出这得益于学院对课标落地的深刻把握与长期深耕,他预祝本次赛事圆满成功。杨波副院长强调,新课标是教育教学的“指南针”,本次竞赛不仅是师生钻研与践行课标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教学改革、凝聚育人共识的重要平台。他勉励同学们以“博学慎思、笃行日新”为指引,争做研究型语文教师,在课标实践中薪火相传、久久为功。

随后,主持人刘如心、张骜骞热情开场,并简要介绍了本次决赛的四大环节。本次决赛呈现出三大鲜明特色,充分彰显赛事的专业性、时代性与育人深度。

本届竞赛在往届基础上实现显著赛制创新,环节设置由基础性稳步转向选拔性。相较于去年的“展露锋芒”选择题、“争分夺秒”抢答题、“字正腔圆”朗诵题、“乘风破浪”论述题,今年全新设计为:“牛刀小试”选择题、“声情并茂”朗诵题、“口若悬河”即兴演讲题和“慧眼识珠”教学案例评析题。
各环节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核心理念,全部采用现场抽题模式,朗诵题要求现场背诵经典篇目,整体难度显著增加,全面检验选手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教学思维与综合素养。
在“牛刀小试”环节,选手们沉着冷静、反应敏捷,面对限时15秒的基础知识题迅速作答,展现了扎实的课标功底;“声情并茂”环节中,选手深情演绎经典篇目,或慷慨激昂,或温婉细腻,将文本情感与个人理解融为一体,彰显了语文教师必备的诵读能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环节聚焦语文学习任务群、文化教学、AI赋能课堂、单元整体教学、读写融合等热点话题,选手们逻辑清晰、观点鲜明,体现出对新课标理念的深刻把握;最后的“慧眼识珠”环节要求选手结合课标对具体教学设计进行评析,多位选手紧扣“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等关键词展开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


本次赛事巧妙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实现古典意蕴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青春气息。
比赛间隙,2025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传递坚韧信念,古风舞蹈《广寒宫》展现典雅韵致,琵琶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则由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蒋妍羽倾情演奏,以传统艺术形式诠释红色经典,为紧张赛事注入诗意与活力。三类节目各具时代特色与艺术魅力,共同构建了一场融思想性、艺术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精彩呈现。

本届竞赛在评委设置上实现重大突破,不仅评委人数较往年有所增加,更创新采用“教师评委+学生评委”协同评审模式,赛事规格与严谨性显著提升。校外专家、校内教授、一线骨干教师与全国教学技能大赛获奖研究生共同组成评审团,从专业理论、教学实践、现场表现等多个维度对选手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与专业性。
赛后,评委老师们依次进行专业点评。高冉老师首先表示非常高兴能参与此次活动,并充分肯定选手们在舞台上自信从容的风采。她建议同学们在今后的教学展示中务必做到三点:一是发言前心中有数,精准把控时间;二是学会压缩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呈现最核心的信息;三是避免语速过快,保持沉稳节奏,以增强表达的清晰度与感染力。

暴瑞老师同样对比赛的精心组织表示赞赏,并指出四个环节各有侧重、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以赛促学的设计理念。她特别强调,朗诵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关键在于掌握“轻重缓急”四字要诀;而演讲则需“有演有讲”,既要准确抓取题目关键词,又要注重审题完整性。她提醒选手,所有题目均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必须紧扣“结合课程标准”这一核心要求,真正做到“以标定教、以标定考”,绝不能脱离课标空谈教学。

两位学生评委也结合自身参赛经验进行了点评。昌津平用三个关键词总结选手表现:一是“从容”,面对即兴题目仍能稳定发挥;二是“素养”,展现出扎实的语文专业功底;三是“成长”,在备赛与参赛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刘瑜勍则指出,部分同学在案例分析和演讲中未能有效结合具体课文或单元实际,且存在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建议今后答题务必紧扣课标、联系实践,并加强临场节奏把控能力。

经过激烈角逐,比赛结果揭晓:王莹莹、李红倩、吴梦玲荣获一等奖,由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亲自颁奖;许鸣烊、刘晓静、段晨珂、崔瑞鑫荣获二等奖,由冉明远老师与牛杰老师共同颁奖;王文欣、李一洺、贾晓丹、李瑾荣获三等奖,由赵红颜老师与梁建功老师共同颁奖。




本次竞赛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回望与教学使命的再出发。选手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专业素养、思辨能力与教育热忱,正是新时代卓越语文教师成长的生动缩影。文学院将持续以课标为纲、以实践为基、以育人为本,推动师范生在“学—思—践—悟”的闭环中锤炼本领、涵养情怀。作为以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为主体的赛事,它不仅强化了研究生的示范引领能力,也有效带动了本科生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充分体现了我院贯通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协同推进语文卓越教师培养的育人格局。未来,期待更多学子志存高远、行稳致远,在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征程中贡献河大语文人的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