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上午,湖南大学刘文正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篇章视角下‘N+是+V’的形成和发展”的学术报告。
本场讲座由丁喜霞教授主持,丁喜霞教授概述了刘文正教授的治学经历、研究方向与学术成就。随后,刘文正教授对讲座主题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我院的邀请表达谢意。
讲座伊始,刘文正教授以先秦常见句式“N+是+V”的多样性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学界相关研究。刘文正教授基于句法特征与语义关系,将“N+是+V”句式划分为A、B、C、D、E五种类型,并分别追溯其来源。具体而言:A式形成于叙述多人针对同一客体的多个事件的叙事篇章;B式形成于以客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描写篇章;C式形成于口语中的叙事篇章;D、E式形成于文学特征较强的描写篇章。就各类型“N+是+V”句式中“是”的词性来看:A式之“是”始终为指代词;春秋晚期开始,B式之“是”在“N施+B式”中向助词演变;同时,C、D、E三式之“是”也向助词演变,并于战国前期进一步向语气副词演变。刘文正教授总结指出,“N+是+V”句式是特殊篇章语义条件下,受韵律因素制约而形成的句法结构,其整体形成路径可概括为“篇章句法化”。
“篇章句法化”的探讨引发了在场师生们对相关问题的诸多思考与启发,例如该理论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不同句式的具体辨识标准等。
讲座尾声,丁喜霞教授作总结发言,认为本场讲座内容翔实、逻辑严密,不仅立足扎实的文献基础与丰富的语料分析,更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重要突破,为在场师生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