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首届“数字中文+”学术工作坊会议纪要
2025年11月10日 19:23 作者:刘连慧 丁昌 李秉君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2025年11月8日,首届“数字中文+”学术工作坊在河南大学文学馆拉开帷幕,活动涵盖开幕式、三场专题分论坛及闭幕式,汇聚多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跨学科融合展开深度探讨,为数字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注入新活力。

开幕式:锚定数字人文发展方向

当日上午8点30分,开幕式隆重举行,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波教授主持。文学院院长武新军教授作为工作坊发起人致辞,体育学院副院长申彦庆作为主办单位代表致辞,为活动奠定基调。

主旨发言环节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侯春林主持,济南社会科学院王征研究员以控制论视角解读《弗洛伊德机器人》,揭示算法对人类认知结构与心理过程的潜在影响。

随后,武新军教授做了《数字技术与新文科建设》的报告,他深入剖析人文学科边缘化的内外成因,并提出核心观点:数字技术虽能提升古籍整理、文献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效率,但人文学科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学者的“问题意识、人文情怀与审美能力”。针对新文科建设,他进一步提出三大主张:1.坚持以问题导向推动实质性跨学科融合;2.坚守人文立场与身体力行原则,维护研究主体性;3.回归人文教育传统,从古典与现代教育经验中汲取智慧。武新军教授强调,数字时代的人文学科更应肩负守护精神价值、引领科技向善的使命。

分论坛一:探索数字中文的技术进路

开幕式后,首场分论坛“数字中文的技术进路”顺利开展,由河南大学文学院郑学副教授主持,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杜彬彬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广西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和河南大学的五位学者围绕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展开研讨。

广西民族大学杨逸云老师以《噪音美学:弗洛伊德机器人的写作》为题,从信息论与文学批评交叉视角,探讨人工智能写作中“噪音”作为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提出应从读者中心视角重新审视机器生成文本的解读可能。

宁夏大学郝琦老师在《自然语言处理背后的哲学思考》中,从语言哲学角度分析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在机器处理中的差异,结合德里达“反语音中心主义”,探讨语言与技术间的政治与伦理维度。

河南大学吴亚丹老师聚焦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结合刘禾《弗洛伊德机器人》中的“技术无意识”概念,指出数字时代人类主体性正被算法深刻塑造,呼吁在技术共生中保持反思性与自主性。

河南大学付佳楠博士发表《技术改编的神话祛魅与认知规训》,以游戏《妄想山海》对《山海经》的改编为例,分析数字媒介通过具象化、任务化与数据库化,潜移默化规训玩家对神话的认知与想象。

河南大学孙可欣博士提出,我国新世纪科幻小说通过“弗式人偶”意象揭示人机共生的“混沌”场域,展现AI作为“能动的非物”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作品呈现AI反抗、人类依附与文明取代三重危机,根源在于“恐怖谷效应”引发的恐惧,最终探索出构建共同体、AI守护文明等和解路径,并认为利用AI赋能人文时需警惕技术异化,坚守思想性与审美性。

评议与自由讨论环节,评议人杜彬彬老师总结了以上学者的发言内容,就他们关于《弗洛伊德机器人》所提出的新理解与数字中文在技术方面发展的新思路表示高度赞赏,同时他指出,数字中文发展应该加深对“人机关系”“技术无意识”“算法伦理”等议题的深度探索,更好地让AI智能技术助力数字中文的发展,为数字中文研究深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分论坛二:聚焦《弗洛伊德机器人》跨学科研读

第二场分论坛以“《弗洛伊德机器人》跨学科研读”为主题,在文学馆一楼报告厅举办,由河南大学林萌副教授主持,济南社科院王征研究员担任评议人。来自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黄淮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七位学者,从人类学、影视艺术、国际中文教育、伦理、文学、媒介研究等多元视角展开对话。

河南大学李文英老师以感官人类学为切入点,提出弗洛伊德机器人、高仿真人偶等研究对象的核心价值在于意识与无意识探索,无有机体的感官经验依赖软硬件协同建构;她强调听觉是人机沟通首要媒介,动觉为重要补充,结合《机械姬》《她》等影片与“恐怖谷效应”,剖析数字无意识对人类感知的深刻影响,引发“人类如何理解世界、感知自我”的存在论追问。

河南大学林萌老师以“AI赋能影视艺术:创新与平衡”为题,首先分享了《弗洛伊德机器人》作者、著名学者刘禾教授对河南大学文科发展态势与本次工作坊成功举办的关注与肯定。而后,林老师通过抖音博主创意视频、波士顿动力机器人、AI合成歌手等案例,揭示技术带来的“暗恐”体验,指出AIGC对影视行业的颠覆性冲击与局限,提出影视人才需兼具技术敏感度与人文功底,才能“驾驭工具而非被工具奴役”。

南京师范大学赵富南博士聚焦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剖析虚拟教学空间、技术依赖、人文关怀缺失三大情感感知困境,结合“愚公移山”“凿壁偷光”等教学案例,提出技术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数字素养培育三大突破路径,主张构建“技术连接人,文化凝聚人”的教育生态。

黄淮学院司雯雯老师以“道器之辨”为哲学内核,结合《她》《AI》等科幻电影,探讨人机之恋中的情感投射与伦理重构,提出科幻作品中机器人的情感展演本质是人类伦理思考的投射,未来或将形成多元并存的伦理景观。

安阳师范学院董路营老师以国产家庭伦理电影为文本,从“机心困境”“中介调和”“情感回归”三层面,分析数字技术对家庭情感的双重影响;通过《春潮》《你好,李焕英》《人生大事》等影片,指出技术既能造成情感疏离,也可成为情感连接新通道,主张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实现从机心到共情的回归。

河南大学祝君宇博士结合心理学与电影研究背景,以赛博朋克电影为载体,运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解读“弗氏人偶”的生成逻辑;她指出算法对欲望的操控、虚拟现实中自我的碎片化,强调人类独特之处在于对自身本质的持续探索与不可被算法简化的情感深度。

河南大学孟正皓博士尝试跳出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从媒介本体论出发,认为“机器人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独特媒介性揭示现实建构过程;主张关注机器人文学的独特语言风格与审美偏好,为重新审视文学本质与存在意义提供新视角。

评议环节,王征老师对七位发言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论坛跨学科特色鲜明,青年学者思想活跃、案例翔实,充分展现《弗洛伊德机器人》理论的多元解读空间。他指出,多数发言聚焦社会学与人类学维度,围绕感知、情感、伦理等核心议题展开,并且提出了具体建议。王征强调,所有发言自觉围绕“技术与人文”核心关系展开,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理论+案例”的实践范本。

分论坛三:思辨人机关系及其未来

第三场分论坛以“人机关系及其未来”为核心议题,在文学馆一楼报告厅举办,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姚云副教授主持,广西民族大学杨逸云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汇聚了来自河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平顶山学院的五位学者,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第一位发言人河南大学姚云老师简要介绍了我院牵头建设省级数智中文实验室的基本进展,而后以《语言学作为技术理性的批判者:在AI时代守护语言本质与重构人机关系》为题,直面AI技术对语言学研究的冲击。他结合刘禾“人机拟像循环”理论与庄子“机心”警示,强调语言学应唤醒被算法麻木的人类感知,通过偏见研究为《AI法案》提供学术支撑,推动多语言立法与元宇宙语言自主权纳入全球宣言,倒逼技术伦理落地。

平顶山学院杜彬彬老师以《人文学计算研究的探索性及其危险》切入,梳理人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历史关联,他指出当前人文学计算研究存在“印证性”与“探索发现”两种路径,同时以“弗氏人偶”为警示案例,基于信息论与控制论分析,提出人机互仿可能导致人类意识被机器控制,因此,研究者需警惕陷入“理论游戏”的自证陷阱,坚守人文研究的本质初心。

河南大学侯春林老师从地缘视角出发,以《地缘视角下人机交互的三个边界》为题展开论述。在具体分析中,他指出1950年图灵测试首次开启了人机关系的讨论,1980年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的“Chinese Room”思想实验则反映出人机交互的话语边界,而后自然延伸至美国与中国在人机关系博弈领域显露的国族边界,最终体现为刘禾在《弗洛伊德机器人》中涉及的意识边界。他认为,从长远时间来看,意识边界终将成为人机交互的核心,但当下的人类尚未破解自我意识生成机制;进而指出18世纪与当下兼具的科学主义倾向使得人文学科在分化后重归融合的态势,文学研究应从神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生物学等领域汲取知识资源,以助力于数字中文研究走向深入以及我国政府新近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

湖南师范大学李婕老师以《数智赋能:现代文学馆与文学体验的唤醒》聚焦数智技术对文化传承的革新。她表示,“数字中国”政策(如“十四五”规划)为现代文学馆数字转型指明方向,推动文学资源数智化是文化传承必然选择。实践路径上,现代文学馆可线上搭建传播矩阵、线下应用VR/AR技术,联动城市打造“文学循迹”项目,她提醒道,数智技术在构建集体记忆场域、唤醒文学记忆的同时,需警惕消费文化对文学精神的消解,始终紧扣文学内核,助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陕西师范大学邓锐老师以《AI世的历史书写展望——一种人与AI双重视角的探讨》压轴发言,展望人工智能时代历史研究的范式变革,指出AI已深度渗入史料整理与叙事建构环节。基于“量子纠缠”原型与考古学“纠缠历史”理论,他提出人与AI已形成“双主体纠缠”关系,并呼吁人文学者承担“AI养育责任”,将AI视为“认知童伴”,重视训练数据的“早期营养”与算法微调的“品格教育”,通过介入数据策展与价值对齐,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AI。

本场分论坛评议环节,杨逸云老师对五位发言人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学者们从语言学批判、人文学计算、地缘博弈、文学传播、历史书写五个维度切入,为“人机关系及其未来”研究提供多元视角与创新思路,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意义;同时针对“人机边界的划定”“数智技术与文学精神的平衡路径”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学者们进一步深化研究,推动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

闭幕式:总结成果,展望未来

三场分论坛结束后,闭幕式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侯春林老师主持。活动首先听取三场分论坛的研讨汇报,代表们对三场分论坛的展示与研讨进行了精要总结。随后,工作坊发起人、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新军教授为获奖者杨逸云、李婕和邓锐三位老师颁发首届“数字中文+”学术工作坊论文奖并在热烈的掌声中合影留念。

会议尾声,武新军教授对本届“数字中文+”学术工作坊会议情况进行总结致辞,高度评价了参会老师的研讨热情和真知灼见,表达了对数字中文研究领域的未来展望,最后宣布本次工作坊圆满结束。

首届“数字中文+”学术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为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跨学科融合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凝聚了“技术赋能人文,人文引领技术”的共识,将为后续“数字中文+”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工作坊由河南大学“新兴交叉学术领域培育计划‌”中国文学跨学科史料整理与研究团队首席专家武新军教授策划发起,河南大学文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体育学院联合主办。工作坊选择在2025年正式启动,是河南大学各级机构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开展的有组织科研活动。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部署,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于2025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数字中文”的概念。武新军教授对我院数字中文建设形成整体发展思路,多次召开“数字中文”建设论证会,积极谋划成立数智实验室,本次工作坊的举办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数字中文建设整体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