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左联文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顺利举办
2025年11月03日 20:39 作者:陈卓凡 王菲菲 王雨欣 责任编辑:陈卓凡 返回列表

11月1日上午,左联文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小礼堂开幕。本次会议由河南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左联’文论及其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左联文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到场参加,开幕式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波主持。

开幕式伊始,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新军致辞。他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为与会师生系统介绍河南大学与左联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渊源。他指出在河大百年办学历程中,先后涌现范文澜、嵇文甫、刘增杰等一批左联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大家为河南大学奠定深厚的学术根基。武新军对合办方上海交通大学致以诚挚感谢,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搭建起长效稳固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学术力量。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锡荣代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发表书面致辞。他主办方河南大学文学院致以由衷感谢,并向全体参会人员表达欢迎他围绕左联产生的历史背景、生成基因等内容强调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文化团体,其文论研究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他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方面的历史贡献希望此次论坛能够促进两校学术交流常态化。

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民主持。

王锡荣“鲁迅参加左翼文学运动的文论准备”主题。他聚焦鲁迅的文论建构过程展开深度探讨,指出鲁迅不仅为左联文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左联文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提供了兼具丰富性与思想的学术资源,为相关研究迈向新高度奠定基础。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杰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的形成进行主题发言。他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阐释了左联文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延安时期文艺实践取得辉煌成就深远影响。此外他指出延安时期在传统“乡愁文明”的基础上衍生孕育了“红色乌托邦”这一美学冲动兼具民族形式与革命目标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发展道路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浩结合自身对鲁迅辩证唯物主义书籍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与理论融合”为核心展开发言。他聚焦史料梳理与出版情况考证,对比分析戴望舒与樊仲云合译的《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深入剖析两版译本的文本差异和社会反响,指出《科学文艺论丛》等著作对当时各类文艺论争的重大影响。他认为,戴望舒等人翻译的各种马克思文艺理论译本,深度融合中国实际,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提供了可学习的范本,同时推动了左翼群体自觉地从革命文学理论建设向文艺大众化理论建设的转型。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修海围绕瞿秋白编译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就其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中的贡献展开论述。他介绍了该论文集编译与传播的特殊背景,认为该论文集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文学现实问题对接,开启了科学性与现实性的逻辑构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文艺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基础,彰显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自觉担当,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树立了典范,对理解现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赵京华对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总结。他指出,王锡荣与王杰均从历史总体性角度来认识左联文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议题。王锡荣对鲁迅的革命文学理论进行历史梳理,而王杰总结中国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为当下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提供了深刻启发,也为相关学术研究和理论传承指明了更具深度的思考方向。两位教授的论述对于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李浩和傅修海的发言聚焦历史发展的具体环节展开个案分析。李浩的切入视角新颖有趣,讲述《唯物史观的文学论》版本变化过程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引进中国时情况的复杂性。他肯定傅修海对瞿秋白编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的评价,认为该文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现实主义理论探讨的定位极其正确,指出傅修海的相关论述对我们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哲学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赵京华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近代历史动因的分析,进一步为当下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提供了深刻启发,也为相关学术研究和理论传承拓宽了思考维度。

开幕式与第一场发言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据悉,本次研讨会以“左联文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为期三天,精心设置主题发言和三个专题论坛两大核心环节专题论坛一聚焦“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中国化”,关注基础文艺思想与左联文艺个案;专题论坛二以“左联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为主题,探讨鲁迅与苏联电影、左翼文学脉络等内容;专题论坛三围绕“左联文艺的问题与论争”,分析“革命文学论争”、胡风“主观论”等问题。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与河南大学的师生代表将围绕上述论题展开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