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文学院召开“数字中文”建设论证会
2025年10月16日 10:20 作者:文学院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10月11日下午,文学院联合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共同召开“数字中文”建设论证会。会议在文学院209会议室举行,由文学院副院长王科主持。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尹猛、院长助理黄紫晴,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媛,软件学院副院长于俊洋,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卓华、党委书记刘百陆、院长武新军、办公室主任梁建功、实验室建设项目负责人姚云、青年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王科以“跨界对话”定调本次论证会,提出“数字中文”建设需要重点思考三个问题:数字中文对学科建设的意义、数智平台的精准定位以及如何将后续建设与学科需求紧密结合。与会人员对“数字中文建设”的硬件支撑与平台选择进行了充分讨论。

武新军认为文学院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科研效率、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当前教学仍以传统纸质教材为核心载体,教师群体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与数字化实践经验相对不足,需优先遴选适配平台、联合专业技术团队、参考成熟实践案例,逐步提升教材数字化的质量与效率,全力推进教材数字化建设,为后续相关科研、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打造示范样本的基础上持续迭代优化,不断提升科研平台与教材建设质量,切实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于俊洋从技术层面提出了数字中文平台建设的三个维度:数字化文献、结构化数据库和情景再造。认为数字化不仅是将纸质内容电子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构化处理和数据挖掘,实现文献的智能检索与分析,最终通过情景再造,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

王卓华从项目实施角度建议通过项目绑定方式,以教材、史料等为载体,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跨学科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实现教研相长。

尹猛介绍了“中文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他强调,要以项目为牵引,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合作机制,利用“2+2+N”贯通制培养模式和双导师制,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人文情怀与智能技术的融合。

刘百陆表示将加深学院之间的联系,在实验室建设、教材数字化、学科竞赛等多个领域深入交流与合作。他指出,双导师制既打破学科壁垒,也打破物理空间限制,为人才培养提供新范式。跨学院合作机制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文学院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对于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论证会达成了多项共识,明确了数字中文平台的建设方向和实施路径。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人文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各学院携手共进,打破学科界限。这一探索超越了单一学科建设的范畴,是学院面向未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将为文化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