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渠”心永续:南水北调精神润泽千里北送路
2025年07月09日 19:54 作者:申璨 韩左辉 责任编辑:陈卓凡 返回列表

昔日丹江浪涛急,十万军民战天地,一渠清水向北去,万家灯火照人间为深入了解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的伟大历程,7月7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三下乡实践团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先后走访了淅川县张河村、引丹会战纪念馆、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渠首大坝,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和亲身体验,触摸工程建设的艰辛,聆听移民的奉献故事,探寻这项世纪工程蕴藏的家国担当与生态智慧。

石榴红里写新篇,移民村里话变迁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实践团来到九重镇张河村。这个因南水北调工程而整体搬迁的移民新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榴之乡为探求张河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团走进张河村党民活动中心,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进行深入交流。张书记介绍道:“我们探索出‘土地流转金+返租倒包务工金+成果奖励金’的‘三金’联动模式,既盘活土地资源,又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实现家门口稳定增收。未来,我们还将深挖农村发展潜力,推动产业升级,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碧水丹心写春秋,永续北送见真情离开张河村,实践团来到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这里前身为矿场,经生态修复焕新,如今水源丰沛,成为向北京、天津输送优质水源的重要节点。渠首大坝建成以来,累计输水量已超黄河全年流量。这一成果得益于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的净化功能与严格完善的水源保护体系。从湿地到渠首,从生态保护到工程建设,这条绿色水脉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南水北调不仅是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更堪称一部写满奉献与担当的时代史诗。

铁锹镐头铭历史,热血丹心铸丰碑离开渠首大坝实践团来到引丹会战纪念馆。泛黄的施工日记、磨破的帆布手套、斑驳的立功奖状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建设者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实践团成员在这些珍贵的文物前驻足良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知行合一,报效祖国——站在纪念馆前,实践团成员发出新时代青年的铿锵誓言。当年,十万建设者用简陋工具开凿出千里水渠;如今,马研会实践团将带着这份精神为更多人讲述这一渠清水背后的中国故事。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从建设工地的挥汗如雨,到到移民新村的崭新面貌;从移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到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时代在变,但奋斗的精神永续传承。下一站,实践团将奔赴丹江库区,实地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保护成果,用青春行动守护这一渠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