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河南大学文学院“京华文脉·中原薪火”暑期北京研学活动圆满收官
2025年07月08日 11:41 作者:刘锦 薄余丰 周爽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为增强文化自信,探索新时代文化发展新路径,河南大学文学院于7月1日至7月5日组织了以“京华文脉·中原薪火”为主题的暑期北京研学活动。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淬炼学术品格,提高学术素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奥运场馆:探秘现代,感受科技

随着盛夏的阳光洒落京城,7月1日下午,研学团来到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鸟巢和水立方。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现代建筑的宏伟与科技的魅力,对奥运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鸟巢的钢结构设计与水立方的膜结构,让大家对现代建筑技术叹为观止,纷纷表示要将这种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中。

古都寻踪:城楼忆史,艺馆寻珍

翌日,研学团开启人文探索之旅,探访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广场及中国国家美术馆。在天安门广场,研学团成员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庄重与辉煌;步入故宫博物院,大家被明清皇家宫殿的壮丽建筑所震撼,深深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进入中国国家美术馆,通过欣赏跨时空的艺术品,同学们理解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一天的行程,让研学团成员对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学术讲座:启迪思维,引领方向

7月3日,研学团在北京聆听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国华以“AI时代的文学研究——以林徽因《九十九度中》为例”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AI辅助文学研究的深刻思考,强调了文本细读这一传统研究方法的不可替代性。下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教授Tom Schoenemann以“Language and brain”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语言的进化起源与发展,为同学们打开了语言研究的全新视角。在语言探秘环节,研学团成员走进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实验室,聆听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江平关于中华口传文化数字化研究的讲解。他表明,实验室将语言学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利用先进仪器开展语音采集与分析,还深入中华口传文化数字化研究,挖掘古诗词吟诵、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等文化瑰宝,为语言研究开辟新路径,展现学科融合的无限可能。两场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更激发了大家的学术热情。

党史工美:溯往承今,薪火相传

随着研学旅程渐入尾声,7月4日,研学团先后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及中国工艺美术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件件珍贵文物使师生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工艺美术馆,非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巧夺天工和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当日的探访既让同学们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脉,更让红色基因在心中扎根生长,深刻理解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意义。

此次“京华文脉·中原薪火”暑期北京研学活动不仅让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学子们亲身体验了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在学术交流与实践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秉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深耕专业领域,培养跨学科思维;厚植红色基因,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自觉承担青年使命,脚踏实地、争做奋进有为的“铁塔牌”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