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城楼忆史,艺馆寻珍

——河南大学文学院暑期北京研学纪实

2025年07月05日 17:23 作者:刘锦 薄余丰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一砖一瓦皆故事,一城一隅尽华章”,中华大地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每一处角落都流淌着文化的血脉。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风云变幻的古都,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文化丰碑,诉说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7月2日,文学院暑期研学团队继续他们的研学探索之旅,在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体悟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天安门广场作为新中国的象征,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时刻。研学团成员看到了天安门城楼轩昂上翘的檐角,在朝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那庄重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气魄;瞻仰那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重温碑文上“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壮烈史诗;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驻足凝思,心中涌起对祖国的无限敬意与自豪。

为深度体验和探索历史与文化,研学团成员走进了故宫博物院。踏入这座明清皇家宫殿,同学们被朱红宫墙与金黄琉璃瓦构筑的宏伟建筑群所震撼,真切感受到“前朝后寝”古制下的严谨布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穿梭于太和门、寿康宫等核心建筑。太和殿前,同学们驻足凝视宏大的殿宇与精美的雕梁画栋,聆听古代皇家大典的历史故事,直观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行至寿康宫,研学团成员王汉冉看着眼前斑驳的宫墙,感慨道:“课本上学过‘雕栏玉砌应犹在’,总觉得隔着一层。但此刻站在这里,才深刻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沿途的匾额、楹联、斗拱结构,都诉说着古人的建筑智慧与审美追求。作为中原文化发源地——开封的高校学子,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故宫之行为契机,主动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推动两都文化的交流互鉴,让中原薪火在新时代持续发光发热。

山川永恒,文艺长青。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覆盖古代到当代的中国艺术名家代表作品,兼有外国艺术作品和丰富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从徐悲鸿的《奔马》到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从民族版画到国际当代艺术,同学们在跨时空对话中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敦煌临摹壁画与数字艺术装置的并置正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恰恰印证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研学团队成员宋沛逸表示,敦煌壁画的数字化让她真正理解了“守正创新”的内涵,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用契合当代人认知的方式,让经典焕发新生,能够跨越时空与当下的人们对话。

回首往昔,古都北京历经岁月沉淀,承载着无数璀璨文明;展望当下,文学院学子踏上这方文化厚土,开启探寻历史与艺术的精神之旅。为深入探索文学和语言的奥秘,研学团成员将踏进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展开一场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