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举办 “田野扎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论坛
2025年05月20日 09:13 作者:曹依琳 郭良超 责任编辑:金子桢 返回列表

5月16日下午,“知行合一 勇做新时代青年先锋”——第三届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分论坛二“田野扎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楼会议室举行。各兄弟院校师生、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师生现场参与。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李少楠、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指导老师刘军担任点评人。分论坛由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谢宛颖主持。

刘军从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交叉视角,系统解构了传统中国社会特征及其现代转型困境,强调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呼吁动员多方力量推动构建乡村教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团委干部张文静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团深入乡村地的实践案例,阐释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表示青年唯有扎根田野,方能在劳动中校准人生坐标,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

浙江工商大学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主任韦诗婷结合学校乡村振兴实践,提出以人民为根基,从感知人民力量转向关注人民需求;以矛盾为钥匙,聚焦乡村产业,运用矛盾论分析浙江省土特产产业链;以系统为视野,借助新媒体矩阵传播乡村振兴故事。

在自由研讨环节,来自多所高校的学子围绕“文化振兴”“实践探索”“创新路径”等议题展开思想碰撞,以青年视角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浙江大学学生代表张宇辰立足历史维度,通过对比中苏两国农村发展道路的异同,深刻剖析了农村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影响。

复旦大学学生代表张子琪以实践团红色文化赋能项目为例,系统阐释了红色资源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复旦大学学生代表唐一铭聚焦教育公平议题,通过乡村教育帮扶项目,助力乡村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和心理状态显著改善,生动诠释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南开大学学生代表那露文从文化哲学层面切入,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南开大学学生代表高小婷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创新提出“文旅融合+数字传播+人才培育”的三维乡村振兴路径。

西北大学学生代表耿天蓝系统运用矛盾分析法,倡导将群众主体地位、辩证否定观等理论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代表贺昕怡立足数字时代背景,通过分析短视频平台赋能案例,提出数字化乡村振兴路径,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浙江工商大学学生代表冯奕添团队通过重走“红色交通线”,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群众路线精神内涵,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提供历史借鉴。

河南农业大学学生代表李国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农村绿色发展道路,推动乡村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富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代表常潇冉倡议建立“高校-乡村”智力帮扶长效机制,鼓励学子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教育、文化、产业振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生代表吴熠琳通过剖析兰考模式,阐释了科技志愿服务与农民主体性结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农业现代化的指导价值。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学生代表乔润曦介绍了社团基本情况,社团聚焦“三农”领域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倡导知行合一理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河南大学绿芽支教团学生代表张婷通过分析青年人才扎根乡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及现实挑战,呼吁青年群体以真挚情怀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河南大学春桐学社学生代表赵帝汇报了社团在科普助力黄河生态保护领域的实践成果,系统展示了社团三步走战略规划,探索科普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李少楠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各高校青年师生围绕理论指导意义、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研讨,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深度。他勉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信仰、深入基层、勇于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最后,他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训“真学、真信、真教、真做”为寄语,期待青年学子知行合一,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迈向新高度。

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的学术自觉。期待更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书写知行合一的新篇章,让真理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