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上午,河南大学文学院特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徐永斌教授,在古代文学教研室作题为“宋代文人的治生生态”专题学术讲座,深入探讨宋代文人群体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的生存策略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讲座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梅东伟副教授主持。
讲座中,徐永明教授以丰富的史料为支撑,从“宋代崇文政策”“名士的卖文取酬”“下层文人的困境和治生”“下层文人的治生方式”“去职官员的治生方式”等角度切入,揭示宋代文人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多元面貌。首先是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与文化消费市场扩张,为文人提供了卖文鬻画、铭碑纪表、参与出版等谋生途径。如柳永“写词卖曲”的市井化创作,既折射文人经济压力,也推动文学风格转向通俗化。其次是科举困境与生存选择。科举录取名额有限,大量文人沉浮于仕途之外,通过教书、做“馆客”、游幕、经商等方式维系生计。徐教授指出,这种“治生困境”在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直接影响文学创作题材与文人心态。最后是地域经济与文学地理的关系。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后,江浙、福建等地与开封一样成为文人聚集与文化生产重镇,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影响到文人治生方式和文学创作。徐教授还特别强调,文人治生与文学史、小说史、词学史是密切关联的:“从柳永词的市井化到明清通俗小说的勃兴,文人的经济选择与创作商业化,实为文学史演进的内在动力之一。”
在讨论环节,徐永斌教授进一步将视野延伸至明清时期。他指出,明清科举竞争加剧,大量底层文人投身小说创作、书画交易甚至出版行业,推动通俗文学繁荣。例如唐伯虎创作“淫词艳曲”的潦倒经历、冯梦龙编纂话本的商业化运作,均体现了经济压力对文人创作路径的深刻塑造。
本次讲座引起热烈反响。有听众表示,徐教授从“文人治生方式”切入,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的创新视角,尤其对青年学者深具启发。后续研讨中,与会者还就“生存策略对文体风格的影响”“不同阶层文人的心态差异”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讲座最后,主持人梅东伟总结:“徐教授的研究不仅还原了宋代文人的生存实态,更为重新审视元明清文学史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文学书写从来不是真空中的艺术,而是与时代经济、文化消费紧密交织的社会实践。”徐永斌教授的讲座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展现了文学史研究的多元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