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明伦博士后读书会”第13讲在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A309举行,此次读书会主题是《元朝外交文书的书写演变与话语建构》,陈诗文担任此次读书会主讲人,侯春林担任读书会主持人,对谈人为杨亮、郑学、王珏等师生。
首先,陈诗文就本主题简要介绍了元朝的外交形势以及外交文书的重要价值;元朝外交文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代表皇帝或国家的王言或王命文书,一类为用于交涉或应对突发事件的使臣文书;而按照文书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上行文书、平行文书、下行文书三类。上行文书为使臣致他国君主的书状;平行文书如“牒”“移”和“国书”,体现平等关系;下行文书如“诏”“制”“敕”等,具有命令性质,数量最多。随后,陈诗文介绍了元朝的文书制度以及该制度在跨民族交往背景下的特殊形制,元朝因疆域广阔、民族众多,文书制度复杂,使用蒙、汉等多种文字。外交文书因事关国体,仍沿用汉文文言,保持典雅庄重,与其他简化的公文形成对比;文书制度的变化与元朝有限的汉化改革密切相关。最后,陈诗文从元代文人思潮的角度出发,认为元代传统华夷观的颠覆和“合文、道而一之”的观念共同影响了元代外交文书的创作,出于文臣之手的元朝在外交文书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华夷之辨的补正,而且在“合文、道而一之”的思想影响下,建构了一套符合儒家伦常的外交话语体系。
在对谈环节,在场师生对陈诗文的分享作出回应。师生们从跨民族文化交流、元代文化信仰、外交文书创作主体、文书形制与文体发展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并提出疑问,陈诗文针对师生们的提问,逐一进行了详尽的解答。她强调,元朝外交文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民族交融的背景,还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在文化认同和治国理念上的不断探索与调整。在谈到跨民族文化交流时,陈诗文提到,元朝作为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外交文书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文书不仅传递了元朝的国家意志和外交政策,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理解和相互尊重。
本次“明伦博士后读书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