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AI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工作坊”开幕式于我院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河南大学文学院、《青春》杂志社、《莽原》杂志社、《中原文学》杂志社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河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波、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倪文尖、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耿占春、《青春》杂志社总编李樯、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杜彬彬、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音、《中原文学》杂志社李纲、大理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于昊燕、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灿金、杨全强、河南大学文学院相关教师及学生参与此次活动。
刘百陆为此次会议发表致辞。他在致辞中指出,这次工作坊的举办旨在凝聚创意写作专业建共识、优化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意写作的影响力。刘百陆提到,今年春节前后,DeepSeek的横空出世引发社会各界的广大关注,从医疗、商业、交通到金融、通讯、教育各个方面,AI对社会体系的渗透乃至重构日益深入,与AI共舞已成为人类不可避免的选择,但如何共舞仍需要各方面的广泛讨论与交流。他表示,文学院立足中原大地,为培养一流创意写作人才(,)2024年将创意写作列入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启动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刘百陆希望各位专家为文学院的老师与同学提供好的建议,为文学院创意写作的成长助力。
杨波介绍了此次会议缘起。他表示,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时代浪潮中,高等教育者肩负着为时代育人的重要使命。当ChatGPT已经能用精妙的笔触创作十四行诗、DeepSeek横空出世时,AI也从单纯的代码体系蜕变为文学创作协作的伙伴,同时,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技术发展既带来了无限可能,也引发了社会对文学作品原创性的深刻忧虑。他指出,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深入思考在算法与灵感交织的重要时代,如何培育出既能熟练驾驭技术浪潮,又始终坚持人文精神内核的创作型人才。
汪政以“对表现方法本质的追问——以文学描写为例”为题,认为每一种文学表现方法的诞生都是伟大的。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语文表达形式逐渐消亡,文学表现方法越来越单一,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利用、保存这些方法并且进一步发扬光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倪文尖围绕“AI时代重谈读写关系老话题”,提出“仿写、改写都是为了将文章读的更好一些”的观点。他表示,模仿在写作道路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AI时代下,培养模仿的能力首先要培养阅读的能力,人工智能对文本的把握可以部分的取代改稿工作,但其阅读能力是基于人类已有的阅读成果之上,不具有独创性。他认为,无论未来怎么变化,人类还需对过去已有的资源重新思考,更好利用。
耿占春从“创意从哪里来?”为起点,提出人工智能的创作具有高套路性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把阅读当成一种搜索,AI无法做到搜索没有发生的信息。和人类相比,AI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分类,它拥有优秀的修辞能力,但是没有情感意识的连续性。在目前的阶段下,写作的主体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李樯以“写作的延时美学与抗衡机制”为题,认为在当下短视频用十几秒将大家的意识切割的背景下,沉浸式阅读好像成为了一种仪式化形式,那么“延迟满足”成为了一种较为纯粹的方法。在当今社会,写作的抗衡目标指向了AI,传统有效的经验就成为了写作抗衡机制的手段。
荣维东站在中小学创意写作的角度,提出创新的重要性。在AI盛行的背景下,人类对文学作品画面感的呈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用文学来“画画”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但AI的快捷性能够提高人类的效率,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拒绝AI发展。
杜彬彬首先对AI时代的到来表示肯定,强调我们应该从伦理角度去思考AI的应用,不应该用错误的价值观去批判。他表示,AI使用的首要原则是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应该以传统文学为本位,利用AI去促进我们的审美和语言创作,传递人的精神。
李音围绕“想问AI要什么样的文学”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提出deepseek在新年爆火,引发了人文学科的海啸与越来越多的人对AI写作感到恐慌。对此她表示,虽然AI目前高仿的文本并没有超出当前人类的平均值语言与思维表现水平,但我们不能轻视它,因为它有深度且海量学习的训练,人工智能未来生产文本的速度是可以预见的。对此,我们需要同质性和意识性思维去思考,努力去跨越文本和人工智能这个鸿沟。
郭灿金从新闻学的角度出发,深度剖析了人工智能不可能战胜人类的原因。他结合自身经历,指出人工智能和人类写作的紧密结合的协作关系,并表示文学院培养创意文学人才需要主动对旧的培养模式进行改善,方可提升广大文学院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魏华莹首先对AI时代的创意写作的思考进行简单论述,肯定了AI推动写作能力进步的积极意义。此外,她指出,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不能一味的依赖AI进行写作,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升自身的创意写作能力和素养。
孙浩宇首先对以上学者所提观点表示肯定。他针对“引导·轨道·牵手——对于大学生校园写作的一点思考”这一课题进行展开论述,提出教师引导、内驱创作对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的重要性,指出研讨活动对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李纲以中国作家文联的选拔标准变化为契机,指出创意写作是我们焕发写作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该重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并表示创意写作是我们焕发写作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该重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刘杨首先指出目前AI写作存在许多问题,如缺陷明显,逻辑缺失,多辞藻堆砌,内容空洞等。她认为目前AI的写作水平达不到发稿标准。随后她举例说明AI与人协作的创作模式,并指出未来AI征稿的可能性。
于昊燕先概括了AI写作发展的现状,随后阐释了AI创作的三种类型,并指出AI创作千篇一律,结构和修辞多有雷同,同质化严重。她指出,面对AI创作,我们应避免陷入二元对立。
刘进才结合自身经历说明了技术发展为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他认为,AI技术实质上是文字产生后人类文明的第二次大革命,并指出技术变革之初会使人们感到震撼和恐惧,但最终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进步。
杨全强从维权问题方面入手,介绍了当今的时代背景,并详细地讲述了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他指出在AI时代,我们进入了全新的局面,应当进行系统性的改造。
李敏的讲话集中于创意写作以及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AI时代下创意写作应当如何发展,并表明AI创作当为我所用,利用AI来激发个体创造力。
杨希帅的发言侧重于文学学习。他以身边从业者的经历为例,指出当今文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并认为文学教育不应过度偏重外围知识的讲述,而应该回归经典作品,通过解读作品来加深学生对文学史的认识。
李保森围绕AI写作及文学契约的重建这一主题,先阐释了文学契约的概念,随后指出在AI时代我们应重新思考写作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人工智能难以承担和体现写作的公共价值,在发展智能写作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写作与人的联系。
吴亚丹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切入,指出AI写作只能模仿人类写作的形,而达不到人类写作的质。她认为,智能写作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对人类写作的模仿,而要有自己的独特性。
与会老师逐一就AI与创意写作的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AI写作与创意写作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也对智能写作、人类写作、人机协作写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让现场的老师与学生对AI时代下如何写作的问题有了深刻认识。会议尾声,与会人员进行合影留念,本次活动在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