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海南大学教授李音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
2025年04月20日 21:39 作者:樊灵雨 李波 陈卓凡 责任编辑:肖文清 返回列表

418日上午,河南大学文学院“明伦·学术”系列讲座第一百四十七讲在文学院209会议室顺利举行。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河南大学本科、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东京大学访问学者李音受邀作题为“鲁迅与作为民族之声的文学”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华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心,河南大学文学院主办。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杨希帅主持会议,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李保森等我院师参加会议。

李音指出,1918年登上文坛的鲁迅,在新文化运动退潮、同人分化的困境中经历精神蜕变。从厦门到广州时期,鲁迅完成了重要的观念转折,这一时期不仅诞生了《故事新编》部分篇章、十篇《朝花夕拾》,其杂文创作也开始崭露头角。李音提到,鲁迅“告别文学”的言论并非放弃创作,而是对西方传入“现代文学装置”的深刻反思——鲁迅认为杂文虽具文学性,却突破了传统文学装置的界定范畴,展现出对文学形式的革新探索。

《朝花夕拾》在李音关于“鲁迅与作为民族之声的文学”的阐释中占据核心地位。这部创作于动荡时期的作品不仅是鲁迅对过往生命的回望,更是其摆脱思想彷徨、重塑文学理想的标志。正如孙玉石评价其“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学理论写成”,《朝花夕拾》通过个体记忆的书写,再现民族生活图景,成为鲁迅“作民族之声的文学”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民族主义与文学关系的探讨中,李音追溯自梁启超译民族主义以来的民族主义发展的思想脉络,指出鲁迅以现代文学为工具,试图打破同胞间的隔阂,用民族美学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民众从宗族观念向现代民族意识转变。其《坟》《热风》等作品,清晰展现了西方文化冲击下鲁迅世界观的演变轨迹。

此外,李音引入德国思想家赫尔德的民族主义、表现主义与多元主义思想,揭示其对鲁迅的深刻影响。她认为,赫尔德强调的“文学塑造民族精神”“语言是民族灵魂的载体”等理念与鲁迅通过文学唤醒民族生命力的理念高度契合。同时,赫尔德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对文明等级制的批判,也在鲁迅作品中得以体现。

讲座结束后,李结合自身研究与现场师生分享学习感悟。他高度评价此次讲座鼓励同学们以扎实阅读为起点,勇于探索宏大命题。针对研究方法,他指出要做到理论和史料相辅相成,二者并重。最后,李保森深入阐释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指出其价值不仅在于文本,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思想之中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鲁迅文学、文学理论与民族主义联系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院学术研究氛围,丰富学院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