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刀锋流转,墨色生香 ——文学院2021级明德菁英班学生走进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新馆
2025年04月16日 11:43 作者:张岚媗 王政普 责任编辑:杨海澜 返回列表

为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4月14日上午,河南大学文学院2021级明德菁英班学生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听、看、嗅、触、刻、印”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青年学子们近距离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首先观看了木版年画纪录片,系统了解开封木版年画的起源、变迁、发展的过程,以及木版年画的特点和制作工艺,对木版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初步认识。木版年画起源于远古时期驱邪祈福的需求,传承至宋代,随着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接下来,同学们跟随讲解员参观展厅,欣赏馆内收藏的年画,并被画中明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寓意深深吸引。木版年画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厚重的民间根基,因此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蕴含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新时代,木版年画通过联名合作、文创开发等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后,讲解员向同学们展示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木版年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选稿、刻版、印刷等多个环节。学生依次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木版年画《灵蛇献瑞 同心如意》(原博绘、鹤林堂刻)。同学们刷墨、铺纸、拓印、晾干,全神贯注地完成每一个步骤,收获颇丰。张安琪同学表示:“开封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骄傲。参观中,我认识到了木版年画制作工序的复杂,每一步都饱含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挑战,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接过这传承的火炬,让古老的年画艺术源远流长。”

本次活动让学生们在古法技艺的参观与体验中,感受到了开封木版年画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增强了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要静下心来,去感受、去学习、去发扬那些被时间沉淀的传统技艺,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