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文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有声的中国”学术工作坊
2024年12月23日 17:17 作者:张璟阳 李波 姜思宇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12月21日,“有声的中国:跨媒介视野中的现代中国系列工作坊第二期”于河南大学文学院209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由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河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陈平原,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新军教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关爱和,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夏晓虹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山西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的二十余位中青年学者参与本次工作坊。

开幕式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波教授主持,陈平原、关爱和、武新军先后致辞。

陈平原表示,学术工作坊设立初衷是打造深入钻研的学术共同体,提交论文定稿,深度讨论交流,弥补国内学术会议研讨不足的短板。他希望加强院校合作,携手策划系列学术活动、合作研究,期望参会学者能积极探索新问题,切实助力文学院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术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关爱和强调,“有声的中国”学术工作坊承载着厚重的学术传承使命,对搭建高效交流平台、激发多元学术思想碰撞意义非凡,将助推学术队伍蓬勃发展态。他对陈平原、夏晓虹教授的卓越引领和率先垂范深表谢忱,期望借由学术工作坊这一契机,凝聚各方智慧,开创严谨务实、富有活力的优良学风,推动学术进步迈向新高度。

武新军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并表示本次工作坊是文学院探索有组织科研的一次重要尝试。他认为陈平原所提出的“有声的中国”在近现代中国史研究中是极具有创新性和远见的,研究和阐释的空间很大,并期待本次工作坊能催生出新的研究方法、路径、成果。

“有声的中国”学术工作坊分四场,十八位学者围绕不同学科视域下的声音研究展开汇报,最后进行圆桌讨论。

陈平原在《有线广播及大喇叭的政治/文化功能——1970年代粤东山村的声音记忆》中强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村有线广播在政治文化中的作用,并通过分析相关出版著作、地方档案馆收藏的资料、实地经验和访谈等方式,探索有线广播系统如何深入到农村传达政治信息,以及这一系统在农村社会中的起落等问题。他探讨了农村有线广播的技术配置问题和在地方性视角下如何将个人记忆整合进宏大叙事中等议题,肯定了有线广播在新中国社会政治治理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武新军在《声音与当代历史变革》的发言中表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能反映社会变革、生产方式的演进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变化。他通过分析不同年代电影作品,揭示声音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并提出这一转变对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声音的转变对营造电影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并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审美,促进审美与文化的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敦在《现代“白话”文化史的可听性:陈平原〈有声的中国〉与安德鲁·琼斯〈回路聆听〉》中提出动态层面、多媒体性质、表达形式、声音听觉不可或缺以及肉身性等五个研究维度,强调重视声音与听觉在文化史研究中的应用,并认为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乃至全球的现代性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季剑青在《“语”与“文”的纠葛: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的再考察》中从“语”与“文”的纠缠关系中重新考察了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之间的复杂关联。他指出,语言统一面临方言与标准语的冲突、教育中口语与书面语的脱节等挑战,语言统一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调整和妥协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涛在评议中强调广播史在现代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他高度评价了陈平原教授的研究成果,并就研究方法的历史化与学科化问题提出看法。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丽华的《从“白话韵文”到“新诗”——钱玄同与胡适的文体革命》重点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中的文体变革,提出研究者应超越语音中心主义,强调在文学表达中容纳语言多样性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中文体变革的复杂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胡琦的《从“诵辞”到“讲义”:南学会与近代演说的文体革新》分析了清代书院中传统与西方新思想融合,以南学会及梁启超等人的实践为实例揭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学者们对于传统与新思想融合的复杂思考与积极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刘汭屿在《何为“旧剧”?“旧剧”何为——新文化运动新旧剧论争“反激进”阵营与张厚载戏曲理论的成型》中认为,学者们应积极在中西文化比较与戏剧理论研究中寻找位置,深入理解戏剧的新旧关系,在中西戏剧理论交流的过程中对中国戏剧现代化做出贡献。

河南大学文学院学者周飞在《“金石”与“丝簧”——关于〈文心雕龙〉与中国早期的听觉审美》中肯定了金石之音与丝簧之音在文学和音乐批评中的地位和它们反映的早期社会价值观。他以金雕笼和乐器声音的审美经验为实例,通过分析古代文献,强调跨感官理解古代文学和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袁盛勇在评议中对跨越古代至近代历史的多篇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他对论文的一些细节表述提出质疑,提醒学术论文应减少缺乏学理性的表达。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杨阳在线发言。他的《从民国戏曲期刊看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声科学认知》论述了民国时人对在传统戏曲表演场所和新型剧院内表演的声科学认知。他分析了经典案例北京“第一舞台”的“谈虎色变”,并重点探讨了“旧剧”和“新台”合宜与否的问题。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华莹的《左翼的声音:〈压岁钱〉的市民趣味与隐形革命》通过分析电影《压岁钱》的好莱坞元素、市民趣味以及插曲、音乐等声音景观,呈现了左翼电影的思想性与新市民电影技术性的结合过程。

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杰在《“变革”如何“有声”:路遥小说中的声音景观》中分析了路遥小说中的声音景观,探讨了1975至1985年陕北农村及城乡交叉地带的声音记忆,以及声音与社会意识变革的关系。她认为路遥是成功使“变革”变“有声”的改革先锋。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娇娇的《诗朗诵、“前线主义”与革命交际——以高敏夫为中心的考察(1938-1939)》中研究了抗战时期文艺宣传干部高敏夫在华北敌后的工作,侧重考察其诗歌传播与地方交际,展现了彼时彼地前线文人的诗学路径与行动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王今在《〈凤凰涅槃〉与“圣咏新生”——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在战时延安的实验与错位》中分析了《凤凰涅槃》的失败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在战时延安的实验与错位,讲解了普遍社会主义美学理念与抗战中国实践如何结合的复杂问题。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敏在评议中肯定了多篇文章的可取之处。她认为部分文章论证逻辑、观点阐述等方面具有可提升空间,并真诚展示了自身对声音研究的见解。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康凌《立体声革命:建筑声学、技术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电影的基础设施》的发言中追溯了声学技术发展对社会主义电影媒介基础设施的改造。他以首都电影院改造项目为例,阐述其对影院空间、观影形态、电影现实主义理解等方面的影响,强调技术基础设施带有特定要求和议程。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何明敏在《“有声”的白话现代主义:〈歌女红牡丹〉与早期国产声片实践》中探讨了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世界性有声电影潮流与本土“国片复兴”运动推动下,虽有民族主义话语庇护,但面临资金、设备、技术等困境,影片声音运用体现了“旧”审美与“新”思想的碰撞。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峥在《打口中国:走鬼、摇滚乐与低端全球化》的发言中介绍了打口碟在特定文化与经济背景下,从非法走私品延伸出走鬼经济,并变为中国青年获取新知媒介及自由主义和世界主义价值取向与身份认同的象征,其意象构成中国现代性隐喻。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巍的《〈高僧传〉中的倡导文学与譬喻故事》则对佛教唱导这一早期中古佛教宣教重要手段进行研究,阐述其通过宣唱佛教义理、借助譬喻故事吸引听众以达传法效果,以及唱导文和譬喻类典籍骈文对佛教譬喻的吸收。

武新军主持圆桌讨论。会上,出席学者们聚焦多个关键议题,进一步交流探讨。他们从微观个案提炼动态要素与落地方案,剖析本土性现代化激发因素、白话现代主义诞生背景,开展媒介研究并思考其翻译策略错位,延伸至现实主义文学探讨。学者们通过反向推导熟悉领域探寻真实性与技术把握,处理语言学科史等问题,推动学术研究纵深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深刻的见解。

本次工作坊与会学者各展风采,展示了不同领域视角下对“有声的中国”的探究与思考,会议学术氛围浓厚,有助于学者们了解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拓宽学术视野并提高研究能力。本次学术讨论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创新的平台,有效强化我院对外学术交流,还有利于丰富学院教学内容,助力学院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符合学术需求的人才,对推动我校人文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