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教授Stephen J. Roddy与教授张嘉如为我院师生作讲座
2024年05月15日 19:21 作者:李玥姗 责任编辑: 姜思宇 返回列表

20DB2

26F9E

5月13日上午,河南大学文学院“明伦·学术”系列讲座活动第七十四讲、七十五讲在文学院一楼大教室开展。旧金山大学现代与古典语言系教授Stephen J. Roddy、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现代语言文学系教授张嘉如为我院师生作题为“生态批评与文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庄鹏涛主持。

Stephen J. Roddy以流利的中文向文院师生予以关切与问候。他从当今环境问题入手,引出学者查克拉•巴蒂(Dipesh Chakrabarty)的社会学研究成果与生态文化思想,指出查克拉•巴蒂思想的核心要素在于通过异质文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来改善环境问题、恢复精神生态。Stephen J. Roddy又引用著名学者朱利安的诸多著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性、流动性与谦和性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视角之间的调节,从而帮助中西方共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环保政策。在总结文化交流与生态环境的内在逻辑关系时,Stephen J. Roddy强调,在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上,只有借鉴“共存融入而非强行介入、液态流动而非执着一隅”的生命态度,才能促进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的相互平衡与共同发展。

庄鹏涛对Stephen J. Roddy的倾情讲授表示感谢,并进行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鼓励同学们要以交流互鉴的视角,积极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发展。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鲁枢元在总结中表明,Stephen J. Roddy提出的社会生态问题,值得与会师生更深入地思考。Stephen J. Roddy认真而又不失幽默的讲座不仅解决了师生们提出的疑惑,更给予文学院师生们极大的启发。

张嘉如作以“如何做一个成熟的生态人”为主题的讲座。她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当代生态环境的根本性问题,即社会个体难以将自身的生态认知转化为切实的生态实践。在谈及该问题的具体成因时,张嘉如运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的核心,即缺乏“真知”,也即个体在工具理性下的“生态焦虑”与“生态淡漠”。她以宫崎骏的作品《你想活成怎样的人生》为切入点,探究影片内容对当代人如何内在成长为“生态人”这一议题的生发作用与启示意义。张嘉如以生态视角分析影片中“苍鹭人”的人物形象,认为这是“阈限空间—灾难共同体”的创新性构想。张嘉如阐释道,只有在气候异世界打造灾难生态社群,人类才能够成为认知成熟、情感成熟下不断成长的“生态人”。

文学院副教授刘军对张嘉如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高度赞同了张嘉如“重内在”与“重实践”的生态观,并结合当代中原作家的写作实践予以总结概括。在与文学院师生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张嘉如说:“一个电影对于生态观成熟的表达模式不在于激烈的批判,而是在于具体背景下呈现出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的成长环节。”张嘉如的学术观点视野开阔、思维新颖,无疑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脍炙人口的思想盛宴。

Stephen J. Roddy与张嘉如在此次河大之行中感受到了百年文院、八朝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院学子积极的学术热情,文院学子也从二位教授的讲座中受益良多。

本次交流在学术思想争鸣、中西文化友好交流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