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文学与电影·“明伦博士后读书会”成功举行
2023年10月21日 10:14 作者:罗妍 孙世纪 责任编辑:苏亚丽 返回列表

 

10月19日晚,“明伦博士后读书会”在文学院A210会议室如期举行,主题为《文学与电影:视觉时代的文学研究与影视批评》,戏剧影视文学党支部书记林萌主讲,我院院长武新军、副院长裴萱等老师与会,活动由外国文学党支部书记侯春林主持。

会议伊始,主持人侯春林对近期以“文学跨学科研究”为主题的“明伦博士后读书会”活动规划进行简要介绍。主讲人林萌开宗明义,指出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视听艺术逐渐成为主流,身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形式上已经开始衰落,而这又势必会导致依靠文学文本的电影逐渐失去依靠,与资本更加贴近,从而面临丧失深刻文化意义的危机。林萌向大家推荐了两本书,分别是文化研究学者斯道雷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以及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接着,他借美国作家乔治·马丁的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的影视化、游戏化等改编现象,指出文化媒介的不同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尺度和方式。他还引用了杭州师范大学单小曦《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电子传媒时代范式研究之二》中的观点,即文学“四要素”中也许可以添加一个“媒介”,传播“媒介”的不同性质会导致意义的嬗变,因此媒介不仅仅是传播的工具,还是意义生成中的一环。随后,林萌梳理了文学媒介转变的5个时期,分别是口语、文字、印刷、大众媒介/视听媒介、网络媒介,借此指出在当今网络媒介时代,“图像”的流行程度远远大于语言文字,文学常常要附庸于电影等影视形式来“增势”。他表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意象和内涵;但影视更“亲近资本”,会考虑成本、市场定位、流量收割、投放周期等外部因素,所以凡是文学文本影视化都可能会存在偏离原著、消解深刻意义而发生“烂尾”的问题。最后,林萌表示文学和电影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相较而言,对资本的依赖使得电影的危机可能比文学更加严重。

对谈环节中,裴萱指出,林萌的讲演内容具有“全面、创新、敏锐”的特点,他表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确有很多不同,但有时电影也能表现出文学中难以描绘的“意境”;此外,在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艺术门类之间也在不断交叉、融合,其中的关系也日益复杂,文学的跨媒介传播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武新军随后提醒,传播媒介的发展带给接受者的体验未必优于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在这种境遇下,文学必定受到冲击,但未必会消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的定位和特点,文学和文学性应该作为两种概念,其他形式的艺术则可以通过文学性与文学产生联系;此外,他认为文学传播媒介的跨学科研究应更多地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进行,同时也指出,林萌梳理的文学媒介转换时间段需要更仔细准确的划分。接着,郭绍敏以《西游记》及其影视化的例子,指出文学文本和影视刻画的形象存在差异,而且就人们的接受体验来说,影视带给人们的影响可能要更甚于文学,但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媒介素养仍待提高,在人们逐渐被传播媒介异化的今天,鲁迅的“铁屋子”隐喻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曾从事电影拍摄行业的李若怯从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出发,认为电影的起因与结果相较文学是不同的,电影直接作用于观众的生理层面,省去了文字这一过程;其次,电影的文本同样包含着文学性,文学的价值是经久不息的。随后,李文英表示文学和电影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举出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及电影《满江红》的例子,认为它们多少还原出了文学作品的某些难言的意象和情绪,甚至对于很多作家来说,影像可以把已经被文学化了的故乡重新拉回到本来的世界,回到一个在场的状态。吴义龙则认为,娱乐的发展也有乐观的一面,它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升了,但娱乐带给人们的影响仍需要批判性反思;同时娱乐给文学带来冲击这一现象需要更深入地归因,文学的危机未必如表象那般来自娱乐,艺术形式的转变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形式上的转变未必会导致艺术功能的变化。

河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明伦博士后读书会”以深度讨论而非知识宣讲为活动特色,本次读书会持续近3个小时,百余位线上线下参与者见证了一场围绕文学、电影、媒介、视觉等关键词展开的争鸣讨论,反响热烈。下次读书会正在筹备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