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
大家好!受组委会委托,由我作一个学术性的总结。刚才张月、刘欢两位老师的分组总结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我在两位老师的基础上再说一下。这次读书会提交的论文从内容来看大概分成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关于杜诗接受史的研究,这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研究重点,大约有十三四篇论文与此有关,此不一一赘述。
第二类是杜甫文献注本的研究。像曾祥波《〈钱注杜诗〉整理刍议》、刘欢《秘密藏的破译:赵次公对杜诗“来处”的多维阐释》、杨理论《〈杜律发挥〉本源发覆举隅》,还有王猛对《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的考论等。
第三类是关于杜甫的生平、家世及杜甫传记的研究,比如胡永杰老师关于杜甫世系的分歧及世系相混问题的考辨,还有李煜东关于两唐书《杜甫传》的史源研究。
第四类是关于杜诗文本体式的研究,数量还是不少的。像葛永春老师的《杜甫五言排律研究之我见》,王宏林《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异文校订》,王燕飞《杜甫的仆人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谷曙光《诗文一理、聚观通证:杜甫诗与文章学关系综论》,还有杨弈婷、张家壮的《“草圣”义释》,都是关于文本体式的。
第五类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名家名作研究,其中有郑慧霞老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意探微》,尹玉珊《述作之间:徐幹对〈论语〉的新解及活用》,薛蕾《论〈搜神记〉的“五行志型”故事幻中有真的审美特点》,还有钱振宇《苏轼“两登进士举”考辩》,还有焦体检《中唐格律诗的新变》等。
本次读书会提交论文大致就是以上这些内容。
下面,我简单的总结一下此次读书会提交论文的总体特色。
第一点是体现了文本的细读,回归文本的特点。我们这次会议的很多论文都体现了文本细读的特点,特别像葛永春老师,他对杜甫五排的数量、用韵、黏对,内容特色,还有优长和不足,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文本调查,还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列表,然后再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和看法,故而其得出的结论可以作为杜甫五排研究的一个重要参考。葛老师可谓是老当益壮,以身作则,为年轻人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
还有王宏林老师,他将《寄岳州贾司马》这首诗,结合了历史地理、典章制度、语法等方面,对相关的异文加以校订。刚刚我跟他交流了一下,这种校订的初衷是什么呢?原来初衷是有感于《杜甫全集校注》本身的引而不断,确实《杜甫全集校注》有这样的特点。宏林教授在《杜甫全集校注》的基础上再次重新加以校订,并对校订结果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提出对杜诗诗旨的新的理解。他提出的这个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不过已经有了很大的参考意义,可以推进对杜甫诗意的深入理解。
马铁浩老师谈邓绍基《杜诗别解》的治学方法时指出,邓绍基先生《杜诗别解》是从细读旧注出发的,对旧注进行了别裁重考,写成了这部学术含量极高的著作。那么他治学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都对我们当今的杜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这篇论文本身并不是文本细读,但是他谈到了邓绍基先生文本细读法,并加以总结分析,也是我们此次读书会的题内之义。
李煜东老师对两《唐书·杜甫传》的史源研究,条分缕析,逐条追寻两《唐书·杜甫传》中的每句话的史料来源,正本清源,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比如《旧唐书·杜甫传》曰:“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那么论文就找出来相应的诗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和《旧唐书》进行对证,说明宋祁撰写《杜甫传》的很多材料就是来自于杜诗本身,这种正本清源的作用是比较大的。
此外像陈才智、胡永杰、杨理伦、刘欢、马旭、王燕飞、肖砚凌、张月等人的论文都有这种文本细读的特点,我就不一一介绍,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本次研讨会的论文关注文献,关注杜诗接受史,这也一直是杜甫研究的重点。涉及到白居易、徐昂发、孙毓汶、易顺鼎,还有新、旧《唐书》、孟启《本事诗》、赵次公、范德机、钱谦益等等,这里也不再一一列举。
相对而言,我们这次读书会的论文对杜诗的“承前”方面关注比较少。关于杜诗的承启性,即承前启后方面的论文,有彭燕老师的《论杜诗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与超越》,还有张月老师的《“讥陶说”公案的还原考察》对杜甫的承启方面有所涉及。但是我有一个思考,此次读书会关于启后方面的论文比较多,承前方面却较少。也许大家觉得承前方面学界已经研究的很深入了,杜甫是集大成的诗人,他对前代诗人的继承与学习,我们的研究不是都已经穷尽了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仍应继续加强研究。我找到了以下几个例子,比如杜甫的《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外雨翻盆。”《去秋行》:“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一联的上下两句都重复一个地名。这种句法并不是杜甫首创的,而是来自于初唐。崔融《珠英集》卷五(伯三七七一)所载阙名五首中,《答徐四萧关别醉后见投一首》云:“萧关城南陇入云,萧关城北海生荒。”这和《白帝》《去秋行》中的句式就非常相似,应为杜诗所本。还有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历代注本均未注出首联这种句法之所本,其实若追溯这种句法的渊源的话,就会发现亦非杜甫所创,初唐诗人沈佺期《过鬼门关》就有“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之句,也是“昔”“今”加两个地名这种句法。因此杜甫对初唐诗人的学习应该是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既要重视“启后”,又应关注“承前”,所以借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三个特点就是研究视角还有研究方法的更新。比如说马旭老师的《杜甫题画诗与杜甫诗意图的同质论》,还有陈婷老师的《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在绘画中的接受与传播》,这两篇论文都或多或少的从图像研究的角度切入,详细梳理杜诗经典化的过程以及杜诗接受史方面的内容,这是研究中一个新的亮点。
另外,对旧有文献的进一步的发掘和阐发,也是本次读书会论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类论文也有几篇,像胡永杰老师的论文,所据《元和姓纂》、杜信的《杜氏家谱》,还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都是常见的文献,经过重新考辨梳理,得出新的结论。还有李煜东的论文,对新、旧《唐书·杜甫传》所据史料重新进行发掘考辨。还有钱振宇对苏轼的《谢吕龙图三首》当中“两登进士举”的考辨,最后得出结论,原来苏轼确实是两次中进士,一次是嘉祐二年中进士举,第二次就是又中了说书举,说书举的功效等同于中进士举,所以他自己记载是“两登进士”,像这样的文献我们都以前都忽略了。这些论文的研究方法都是对旧有的文献重新质疑、发掘和考辨,并由此生发出新意来。
还有像曾祥波老师《〈钱注杜诗〉整理刍议》,提出好多新的见解,这些见解都有启发意义。比如论文指出,《钱注杜诗》的底本吴若本已毁于绛云楼火灾,然而近来发现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有陆僎的稿抄本《杜工部集》,钤有柳如是、季沧苇等人之印,此本与《钱注杜诗》初刻本内容高度相关,但又有差异,应是作为初刻本源头的手写稿本,因此可以利用此稿本来解决吴若本、初刻本和稿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论文还指出,从整体上来看,《钱注杜诗》70%以上内容都是仿袭宋注,因此提出对钱注的原创性需要重新评价,并提出杜诗研究应以宋代注本为起点,不能以清代注本为起点这样的新颖观点。
还有王燕飞老师的《杜甫的仆人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这篇论文,以前学界对杜甫仆人诗都不太注意,论文指出,杜甫的仆人诗体现了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扩大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内容,对中唐,特别是后来的宋诗的日常书写具有启示意义。而且论文还指出,在杜甫这些仆人诗中,仆人成为诗歌描写的对象,这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把以前不太关注的、习以为常的杜甫的仆人诗发掘出来,这就有一定的新意,具有启发性。
总之,参会的各位老师们尽洒潘江,各倾陆海,雕龙绣凤,探幽显微,各出新义,这从某种程度上兆示了今后杜甫研究的走向和趋势。相信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杜甫研究必将会更上一层楼,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