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明伦·学术”系列讲座活动第二十五讲在文学院209会议室顺利举行。澳门大学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特聘教授徐杰老师受邀主讲题为“可学性问题与完美性问题:生成语法框架下的两种生物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研室副教授董秀英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徐杰老师通过讲述幽默风趣的故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出语言像人一样具有多重属性,并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说明了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强调要从宏观角度出发,重视学术之“道”,进而完成对生成语法中“语言可学性问题”与“语言完美性问题”的研究。
徐杰老师谈到了生成语法的三次革命。关于第一次革命,他指出,这次革命是一次全局性改变,将“语言可学性问题”引入整个语言学理论,推动了生成语言学的诞生。徐杰老师通过列举“狼孩现象”和“宠物现象”,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习得语言过程中学习环境与生物基础的重要性,强调传统语法归纳出的包含成千上万条规则的语法系统和母语习得真实过程有明显矛盾,因此需要一个新的具有“可学性”的理论。
谈及第二次革命,徐杰老师强调,这是一次自我革命,是从规则到原则的全局性巨变,与第一次革命相比,第二次革命完全放弃了语法规则,用语法原则推导出了语法规则,用简单解释了复杂。紧接着,徐杰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诸多语言学实验,由此点出人类先天遗传地具有一种语言机制,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成长”为一种或多种人类自然语言,形象地说明了部分语言知识先验论。
说到第三次革命,徐杰老师指出,这是乔姆斯基的第二次自我革命,是伽利略式极端完美主义生物学模板下的生物语言学,即“最简方案”。这次革命中,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将早期生成语言学的“语言可学性问题”重置为“语言完美性问题”,并由此撬动了语言学领域一系列复杂而崭新的问题。徐杰老师列举了英语语法中的“不完美”现象,介绍了核查理论的由来,并对比了更新换代与问题重置的异同,从而强调以所谓“最简方案”为代表的新一代生物语言学重置了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与目的,“语言完美性问题”是在原有“语言可学性问题”研究范式下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随后,徐杰老师以乔姆斯基的在普遍语法理论中的评断作结。他表示,对待生成语言学乃至对所有学术理论,我们应有的态度是:拥抱它、理解它、质疑它,最后改进它、修正它、发展它,当然也可以推翻它。
讲座尾声,辛永芬老师做出精彩点评。她认为,徐杰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通过运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多维度启发了青年学者,为认识和研究生成语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在互动环节中,文学院师生与徐杰老师进行了友好的学术互动,董秀英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