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文学院2021级菁英班在学院会议室开展了第一期“英华致远”读书交流会。本次读书交流会以《乡土中国》为研讨对象,全班15人积极参加。班主任杜智芳应邀参与,生活委员崔鹏毅担任主持人。
同学们围绕“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表现”“乡土社会是一个‘私’的社会”“从《乡土中国》看当今农村社会”三个话题对《乡土中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针对“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表现”这一话题,各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探讨意愿。张云龙表示,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在人情方面往往表现为矛盾的消弭性,它是存在于整体社会的一种普遍性状态;樊甜梦以电视节目《半边天》中的刘小样为例,对“土气”和“红”这两个词语进行了细致解读,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乡土社会中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以及对精彩生活的追求;胡艺千从以农为主的传统社会生存状态入手,以“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熟人社会”为脉络,分析了乡土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存在原因。
就“乡土社会是一个‘私’的社会”这一话题,郭祥茹从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出发,结合自身实际经验,对“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及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阐释;王丙旭则将中国的“差序格局”与西方的“团体格局”进行对比,解释了不同基层社会结构下个体联系的差异性。
在谈及“从《乡土中国》看当今农村社会”的问题时,于沁源从“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关于‘根’的表现”“中国现代语境下对乡村的看法”与“传统礼俗社会对当代法治社会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杨蕾则从熟人与陌生人、身份与契约、人情与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由“血缘联系”的乡土型社会向由“地缘联系”的现代公民社会转化的问题。
活动最后,杜智芳对本次读书交流会进行总结。她谈到,同学们对文本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与具体联想,这充分显示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同时,她建议同学们应当学会跳出文本框架,从结构主义、文化唯物主义等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二次解读,将文本放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比较视野中,秉持辩证的态度与批判性思维看待文本内部的深层问题。
本次交流会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细读经典带来的知识拓展与思考愉悦,也更加深刻理解了“英华致远”读书会所寄予的“含英咀华、行稳致远”的求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