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文学院开展“知言·传灯”系列讲座第一讲
——学院新闻
2023年03月30日 16:39 作者:徐怡鹏 李玥姗 责任编辑:苏亚丽 返回列表

328日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知言·传灯”系列讲座第一期顺利举行。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文化研究所所长,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鲁枢元受邀进行题为“鲁枢元:我与精神生态研究三十年”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杨萌芽主持,文学院多位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杨萌芽致辞。他指出,生态美学是一个交叉性的前沿学科,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和研究价值,文学院各个二级学科都应多多关注。

鲁枢元从自己的治学感悟切入,分享了钱谷融等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表达了对青年教师的关怀,认为“学问是从生命之中流淌出来的”,激励青年教师为了学问而做学问,让读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后转入对精神生态的介绍,鲁枢元分享了真正让他转入生态精神研究领域的契机是他与一位老僧的对话,并和当时深圳物质高速发展而精神贫瘠的境况。鲁枢元指出,“精神生态”这一名词并不是他提出的,但是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影响他关注精神生态的文章、著作。在此,鲁枢元告诫大家,治学要严谨,不要轻易说自己是第一,凡事都要有根有据。

鲁枢元表示生态学最初只是自然科学,该领域长期忽略了“人也是生物”这一事实。从对精神生态的关注出发,鲁枢元将生态学进行了三分,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并强调三分并不是将其拆分,而是要深入考察三个方面的属性、价值、功能,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鲁枢元谈到,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梁漱溟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生活三分法和马克斯·舍勒的精神现象学的影响,而德日进的“精神圈”思想则使其学术体系更加完整,成为其后半生治学的一个新的出发点。鲁枢元总结道,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的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关涉到地球生态系统在这一精神变量参与下的良性运转。

鲁枢元又谈到了精神救世的文化传统,他表明,乔伊斯、海德格尔、史怀泽、贝塔朗菲等都关注人的精神问题,杜亚泉对当时社会“精神破产”进行批判,泰戈尔在中国告诫年轻人不要为物质主义堵塞心灵渠道,阿尔·戈尔提出了精神上的环保主义,他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诗人,作为对“精神救世”“精神环保”的回应,并写作了《陶渊明的幽灵》一书。

鲁枢元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生态文化,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开始在世界思想领域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也正因为此,中国生态批评思潮展现出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基因,且与西方的生态批评思潮近乎同步。鲁枢元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为其赋予时代内涵,从而使中国思想文化获得与西方思想文化平等对话的资格。在谈到自己的“生态三分法”与加塔利的“三重生态学”相似之处时,鲁枢元表示自己的学术思想主要受到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文心雕龙》“天地人”三才说,和法国哲学思想的影响。

鲁枢元通过引用贝特森《心灵与自然》中的观点,指出启蒙给人的心灵造成了分裂。他认为《道德经》中关于“一”的论述,表达了地球生物圈原初的有机统一的完整性,关于“和”的观点,启示我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在纷繁的后现代理论中,鲁枢元认为后现代是人类生态学时代,并指出怀特海、德日进、海德格尔、加塔利、柯布、泰戈尔、杜亚泉、梁漱溟、丰子恺、曾繁仁等“精神型”的生态守护者都将精神救赎放在审美艺术上。就此,他表示艺术既是人类精神的起始点,又是至高点,文学家、艺术家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讲座尾声,鲁枢元对在场的教师、学生所提问题做出了解答。杨萌芽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重申鲁枢元“学问是从生命之中流淌出来的”的观点,指出鲁枢元是在对时代的理解、对人生的体验和对文论学习的融通中,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的坚守和国际性眼光的开辟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契合时代的研究方向,之后三十年磨一剑,才做出了真正的学问。杨萌芽希望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坚守本心,做真正的学问,循着鲁老师的足迹不断学习,努力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本次讲座在鲁枢元幽默睿智的言谈中、在师生们的积极互动中圆满结束,参加讲座的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知言·传灯”系列讲座第一期的顺利举行为该系列讲座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