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建院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百年华诞 百场讲座”第七十七讲在文学院一楼教室如期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导师、博士生导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刘阳教授受邀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阐释度的事件解”的学术讲座。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王银辉、外国文学教研室副教授侯春林等相关专业师生,以线上与线下的方式积极参与。讲座由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清民主持。
讲座伊始,刘阳向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院庆表示祝贺。随后,他提出讲座的核心问题:什么是过度阐释?什么是适度阐释、标准在哪里?刘阳指出,如何把握过度阐释、适度阐释的“度”的标准,迄今为止仍然是阐释学中围绕阐释客观性的理论难题。他明确表示现代阐释学是一种哲学,不仅是一门具体的学问。
围绕阐释度问题,刘阳从本体论到方法论展开论述,认为在两个标准基础上,文学阐释上适度的即和谐与充分。他从阐释者与文本的紧密关系方面探讨阐释度,认为它依托着一种明显的关联性立场,他相信阐释对象与思想阐释主体只有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才有意义。他结合自身的经验告诉大家,作为具体的文学批评,不仅需要大的理论,更需要小的细节。
结合文学实践,刘阳以文学豫军中的代表作家阎连科的《革命浪漫主义》为例,与师生共同讨论“文学戏仿在正话反说中会不会滑向失控之境?阎连科作品中拟文革体的戏仿是否过度?写作过程中应如何把握戏仿与反讽的距离,以免使文本流于表面”的问题。对此,刘阳认为要看它有没有激发出语言的限度,不能因一位作家戏仿得入戏太深,便指责他佯狂成真,入戏很深的姿态正说明他向语言极限逼迫的顺利,沿此对其间创造性动力的具体揭示,才保持了阐释的适度,并得出阎连科没有过度阐释这一结论。最后,刘阳进一步明确其观点:把阐释度的度理解为语言的限度,适度阐释是还原阐释对象的语言限度。
会议尾声,参加讲座的师生积极提问,刘阳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而精彩的解答。张清民对刘阳的倾情讲授表示感谢并予以精彩总结,他希望师生们可以在阐释度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开展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讲座在线上线下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