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研究生和文秘人员怎么读好书、做好学问、写好学术论文?
在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华诞之际,2月23日下午,文学院党委书记杨萌芽主持召开“科学治学学术报告会”。他强调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期望,为青年学子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深化理论研究,练就过硬本领,成为治学之才。
杨萌芽介绍主讲人说,张国臣博士是河大文学院1977级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中岳嵩山文化学者。他上大学时即发表多篇文章、编撰出版了2本书,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河大少林武术学院副院长,讲授文化写作课。1988年走出高校,先后任郑州晚报社社长、郑州市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社会治安综治办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多年工作中,他弘扬河大严谨求真务实校风,加强理论与实践创新,主持起草了大量文稿,得到国家和省级领导批示,进入决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完成了最高检和河南省多项重点理论研究课题,撰写了10集《嵩山》文学脚本,中央电视台拍摄连播;出版《中国少林文化学》《嵩山的记忆》《嵩岳烽火》《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专著30余部;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2011年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其“亚洲影响力人物”殊荣。1999年退休后,母校河大即聘他为教授、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继续发挥特长,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创新。在这次“科学治学学术报告会”前,张国臣博士已向“文学院院史馆”捐赠了四十年来笔耕撰写的《中国少林文化学》等11部著作亲笔原稿、改稿记录的手稿等珍贵材料,捐赠了他1988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等20多本珍存独本样书,作为向文学院老师们的学习工作思想汇报,向文学院百年华诞献礼!杨萌芽书记要求文学院同学们要积极学习校友张国臣博士的文化研究经验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躬身实践,成为优秀的新时代大学学子。
报告会在热烈和谐互动中开始。张国臣博士结合自身治学经历,作了题为《由技入道:当代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科学治学之诀窍》的学术报告,与在场师生交流探讨。
第一,治学的涵义和特点是什么?他认为,治学就是研究学问、做学问,具有开放性与分析性,强调中外兼收、古今贯通、材料搜集与分析的重要性。他引用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论”,指出治学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作用,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素养的需要。
第二,为什么要治学?他认为,一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需要, 知识治愚,增加智慧。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治学进步的文明史。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三是培养人才素养的需要,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握人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规律,少犯错误,为人类创造精神产品,奉献社会。
第三,怎么科学治学?他认为,学识是治学之基、胆识是治学之力、见识是治学之门、认识是治学之法。
首先,要科学读书。他介绍了恩师任访秋教授教导的“三要法”:一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要“牛嚼”精读,要把中外名著认真分析记之,“不动笔墨不读书”;三要“鲸吞”泛读,要博学,扩大阅读量 。
其次,要选好方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要诚拜名师,科学树立研究目标,勇于理论和实践创新,深化自我认识,提高思想认识,砥砺奋进,奋攀高峰。
其三,要把握学术论文“写作诀窍”。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珍惜时间,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关注细节,精益求精。他介绍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起草文稿的“五步法”:一是广泛调研学习,收集“砖瓦材料”;二是研究提炼材料,创新“大楼亮点”;三是列出三级提纲,勾画“四梁八柱”;四是精心撰写初稿,务求“窗明几净”;五是集体朗诵修改,实现“楼高坚美”。
学术报告会过程中,张国臣博士旁征博引,与在场学生积极探讨交流,以研究成果真实事例故事,分享自己关于治学方法的认识,现场氛围轻松,师生热情高涨,掌声不断,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评价认为,这是场成功的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坚定了理想信念,弘扬了严谨校风,鼓舞了学术勇气,加深了学术研究写作规律的认识,回答了学术研究论文写作难题,对同学们科学治学作了方法论指导,有助于同学们积极投入治学实践,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学术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