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晚,河南大学文学院建院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百年华诞 百场讲座”第八十二讲顺利开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诸葛忆兵受邀进行题为“情爱描写与唐宋词的兴盛”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武新军主持,部分师生参加现场讲座。
讲座伊始,诸葛忆兵回忆起曾在河南大学开展过题为唐诗繁荣原因的讲座,认为研究文学现象要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要学会质疑。他随后通过“先秦以后到唐五代词体创作高潮出现以前,文人们创作了哪些情爱诗?”这一问题切入讲座。诸葛忆兵强调“情爱”范畴之于“爱情”范畴的宽泛性,指出“情爱”题材在《诗经·国风》中广泛存在,由于儒家“思无邪”诗教传统的强势影响,在后世文人笔下却逐渐被边缘化,主要体现在南朝宫体诗、文人仿民歌创作、游子思妇或闺妇思边之作、悼亡诗这四类创作中。
诸葛忆兵以《敦煌曲子词集》为例,说明情爱与词的密切关系,为后来的《尊前集》《花间集》等文人词集奠定了群体心理基础,表示随着词体产生,文人备受压抑的情爱心理得以寄托。他指出,情爱题材在王朝的末期、初创期、承平期有不同表现,情爱题材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词的繁荣与否。他还谈到了宋词表现情爱心理的文化背景,认为宋词的繁荣与赵匡胤主张“功臣”享乐有关,此外,士大夫阶层对于词体言情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引发了创作观念的转变。但在王朝兴盛、儒家思想影响下,情爱心理仍然受到压抑,这也是宋词存世数量远少于唐诗的原因之一。
互动环节中,诸葛忆兵回答了现场以及线上同学的相关问题,解决了大家的困惑。古典文献学教研室岳淑珍认为此次讲座体现了诸葛忆兵教授的治学特色,即严谨性与开创性兼具,文本细读与史料分析并重,诸葛教授生动、细致地分析了唐代前情爱题材作品不繁荣和晚唐五代词繁荣的原因,论证了宋代初创期情爱题材词的衰顿与承平时期的繁荣。她鼓励同学们以诸葛教授的治学为榜样,回归文本、回归经典。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