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理论学习
罗岗:从李卓吾到赵树理,重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渊源
——学院新闻
2022年04月16日 15:26 作者:赵田雨 贾荣华 返回列表

河南大学文学院为迎接建院100周年,举办了“百年华诞 百场讲座”活动,4月1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现代中文学刊》主编罗岗教授主讲第三讲——《从李卓吾到赵树理:重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渊源》,该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国内学界百余人聆听了讲座,由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河南大学学报》副主编张先飞教授主持。

罗岗教授首先阐述了李卓吾与晚明时期思想解放之间的重要关系,继而指出,这种思想解放预示着中国现代性的萌芽。通过介绍日本著名学者岛田虔次的学术研究成果,罗岗教授具体阐释了“童心说”对于内在的、本来意义上的“人”的维护和它对现代意义上“文学”之发现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罗岗教授在对又一日本学者沟口雄三的阐释中与岛田虔次的相关研究展开对话。不同于岛田虔次得出的“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论断,罗岗教授揭示出晚明肯定“私”“欲”的新思潮得以生发的社会基础,即以地主为中心的富民阶层在当地的经济实力以及由此支撑的阶级性统治力量的加强。这种阶级力量的消长具体表现为“里甲制”的崩溃和“地主制”的勃兴,以及由地主、乡绅等建立起来的“乡村共同体”。由此,罗岗教授指明“土地革命”才是中国现代的主流,对于土地问题的揭示才造就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历史厚度。罗岗教授紧契题目,从不同的学科交融之中抽丝剥茧,条理清晰地梳理了从李卓吾到鲁迅再到赵树理的历史发展脉络。罗教授举例竹内好的观点认为,李卓吾的思想代表着“士绅”阶层主导的“地主制”结构下乡村共同体的诉求;鲁迅的小说则揭示了近代以来这种乡村共同体的逐步崩溃;赵树理的作品则在打倒士绅阶层及其走狗的同时,以底层民众的崛起重申了乡村共同体的利益诉求。由此,将明清以来的变迁与土地革命的要求深刻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了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历史渊源的史实爬梳和逻辑建构。演讲结束后,线上线下师生积极互动,罗岗教授耐心答疑,讨论热烈。

讲座尾声,张先飞教授高度评价罗岗教授的研究成就,指出罗岗教授的思考方式是对话式、开放式的,既向古文明开放,又向近世西学开放,还向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成果开放,这既是华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传统,也是河南大学任访秋先生开创的传统,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传统。张先飞教授还指出,要慎重考量以国外研究成果解释中国现象的可能性及限度问题,这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建立至关重要。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颇具理论创新色彩,讨论效果良好,期待华东师大中文系与河南大学文学院今后继续加强对话交流。

人物简介: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中文学刊》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经验研究”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