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大读中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毕业季 | 难说再见 一生有你(二)
2021年06月07日 23:00 作者:admin 返回列表

从诗云书社到西门夜市

2017级 八班

汉语言文学(师范) 李沛丰

我已记不清是哪位老师在课上时这样转述过诗云书社老板陈瑶先生的一句话:“在一个以历史和文化著称的古老城市里,在一所大学附近,书店的存在,可以安放所有爱知识、有思想的人的灵魂”。

由于经费问题,诗云书社隐匿在东环路一家水果店的二楼——穿过水果店,登上几级窄小残破的台阶,便能看到旧灰墙上的广告单中有块泛黄的木板,上面规规矩矩地刻着“诗云书社”四个字。开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实体书店大多是尸体书店,辐射范围非常小。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坚守实体书店的人多少有点理想,诗云书社的坚守也的确离不开河南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支持。

如果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诗云书社的外在,那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便是这间小店的内涵。陈瑶先生曾经也是河大的学生,同许多老开封一样,在大城市闯荡多年未果,与生活和解,深居陋巷,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这诗云书社便是他最后的阵地。据河大的老师们说,诗云书社有过不止一次险些挺不下去的经历,都是老师们念及师生情分,加之对这片文学净土的执着,纷纷支持生意才得以生存至今。从书社创办到2016年前后的十余年里,诗云书社虽在开封文化界积累了一定的名气,但经营状况一直不佳。陈瑶先生就这么背着不轻的外债,略带悲壮地坚守着心中的理想。直至得到政府补助,2017年转型开张,以书咖的形式回归。那一年,也是我来河大读中文的第一年。

DB21

| 诗云书社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陈瑶先生的诗云书社对得起老师同学们给予的“文学净土”之美称——东环路不乏餐馆酒肆,这家书咖显得格格不入。迫于实体经济的尴尬,这里的图书为了保证销量时常打折,而这恰好减轻了河大师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资金压力。更讨人喜的是,陈老板自身也爱好文学,河大的老师们在这里办读书交流会或文化沙龙一般都是不收场地费的,因此,陈老板的书咖从音乐沙龙到读书会都承办过。诗云书社的线下文化活动质量的确不低,且不说河大名师常带领弟子光顾,仅仅是对外开放的学术探讨会就对河大的学生和周遭的居民影响不浅。

我个人有幸参加过三五场文学交流活动,具体次数已然忘却,只记得那些年少轻狂的夜晚,我们高谈阔论各抒己见,也曾想着用梦想和热血把社会熔铸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如果说河大东门的诗云书社是书生意气,那么西门的夜市便是烟火人生。

C060

| 西门夜市

还记得中学历史书上讲到北宋都城开封,一定要提“瓦肆”。那些临街而开的成排店铺,其中就有部分成为了今天夜市的雏形。我曾和朋友说说:“只有到了夜晚,开封才是真正的汴梁”。夜幕遮盖住一切工业化的痕迹,你只需把灯光假作烛火,便梦回北宋东京——御河畔的商人、鼓楼下的店铺,一千多年来似乎代代如是,至于最亮的那几片灯火,便是夜市了。

真正的夜市绝对不是面向四方,而是本地人味蕾的归宿,甚至在本地人的嘴里都要分出个东西南北派。《舌尖上的中国》有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而心灵往往于舌尖味蕾处尤其安定,是谓尝得出、记得住的乡愁。”如今开封的夜市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鼓楼和西司桥。鼓楼夜市是政府发展的旅游景点,更加正规华丽,透漏着现代风貌;而欲探访正宗北宋味道的夜市,便要沿着包公湖左岸向北,过包公祠,去西司桥以西的巷陌里寻觅。但之于河大学生,西门的夜市才是大学的味道——傍晚放课后跑去西门夜市吃大盘鸡,遥遥听到综合楼打响晚课的准备铃就要抓紧抹嘴走人,留下晚上没课的室友“收拾残局”。有时吃得快些还可以带一杯饮料边走边喝,登上综合楼西门的台阶随意回头见天边红日半落云批万彩,这大概就是所谓青春的韶光。

其实开封并没有什么远近闻名的美食,开封的夜市也不过是小商小贩的聚集场所,但这地地道道的夜市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存在了一千多年,其奥秘并非来自于美食本身,而是在我们享用美食时,回归自我的这份纯粹的开心,是谓“暂得于己”。

美食美酒是中国人社交、解压、充电的载体,社交、解压、充电又是人们生活所离不开的必须动作,夜市的出现是必然。就像西司桥边的夜市的是百姓下班后的精神庇护所,西门的夜市也是大学生们下课后灵魂暂栖地,约上三五好友吃一口美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我在河大读中文,不只是一睹书上的千里江山,还要去现实中找找历史的车轮印。透过开封的夜市,我们看到历史千年、人间百味,没有谁是天生的名厨,但我们自然努着力,让自己活得丰盛。

从诗云书社到西门夜市,一边是诗乡,一边是市井,大学四年每个人都不知从西门到东门走了多少次,如何比喻如何理解,且随自己。这里仅以此文怀恋我在河大读中文的那些岁月,如果你问我在河大文学院的魅力是什么,我会回答你:从东门走到西门,你与我,便都成了诗人。

发光

2017级 五班

汉语言文学(师范) 陈婷婷

在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寻觅

发光一词不经意跃入脑海

万物照耀,前人庇佑,储备了足够的能量

与时光为伴,倾一生,你在发光


一些人走了,带着你的能量,闯荡江湖

一些人来了,眼里裹着星星,唇角上扬

还有一些人,在流年岁月中

不断地盈满、倒空,再倾注,再溢出


四年,一个人,可以从胸无点墨到学有所成

可以从胆小羞怯到自信大方

也可以从一个形容词进化为一个动词

或者

作为一个平面符号被定格在青春的记忆中


无论何人,何事,何种

阳光朗照,你在发光

铁塔湖畔,天空澄明;大礼堂前,人心纯净

用尽气力,你把数不尽的沧桑风雨紧锁身后

让人以为,这有色人间

所遇之物,皆是绝美风景

所有黑暗,都能被指尖阳光照亮

发光,已然是一种传承

2DE9A

| 大礼堂

| 铁塔湖

桃李年华,我与实验班的故事

2017级 明德实验班

董晶卉

2018年冬,一个周一上午,忽然接到了院里选拔“明德计划实验班”的通知,我有幸进入复试,整个面试的过程很愉快。依稀记得离门口最近的是武新军院长,一进门他示意坐到老师对面的椅子上,我坐下去之后,开始自我介绍……整个面试的过程中,正对着我的是王宏林院长,虽然看的不太清,但是能感觉到老师一直在很和蔼地微笑,也是给我的鼓励吧。老师们大部分是顺着我的回答往下询问,一来一回,几次问答,我的面试也结束了。

随后是几天的等候,大概周四上午,复试名单出来了。我很幸运,面试成绩还算可以,综合成绩也进了前30名。我进入了“2017级明德计划实验班”。

随后,新的故事开始了……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开始,实验班是第一届,一切都在探索中前行。我们成为新的小小班集体独立出来,30人一起上课。虽然课程内容方面变化不大,但由于人数少,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记得每次下午的课程结束,会有一群同学围着老师问问题,这在以前的学习中很少遇见,更有一种高中的感觉,那种氛围很能促人上进。也正是在这样的班集体氛围下,上课大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的输出都很有思想,很有条理,同学们之间会认真倾听,互相补充观点。老师们会很认真地听我们说,不会轻易否定,也是秉持着一种交流思想的看法,而这又与高中截然不同。身处这样的班集体中,偶尔与盛楠、钰琪交流思想,感叹他们思考的深度,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大家低调认真,平时话不多,班级里上课前以及课间,或是在整理笔记,或是在小声交流观点,或是在休息充电……安安静静,平淡美好。

要说实验班的特别之处,除了深藏于班级内部的低调认真,比较明显的是班级读书会以及定期外出游学、班会。读书会上每期3-4名同学进行读书汇报,每人推荐一本书,范围不限。我也是在读书会上了解到大家的兴趣点,思捷偏爱本雅明;英姿徜徉于外国文学;雨婷致力于汉语国教;向阳钟爱古文献;钰琪逐渐哲学化……当时读书会我选择分享了李圃《甲骨文字学》,它全书竖排手写体是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吧。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古文字方面的书,潜移默化间,也逐渐走上了古文字这条路。后来得知,这本书好似有很多观点有待商榷,回想起当时那自信满满的模样,也挺好笑。现在要推荐,一定会选裘锡圭老师的《文字学概要》、林沄老师的《古文字学简论》,权威性高,流传度广。

外出游学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武院长、杨老师、高书记带队去上海访学,前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三所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参观了党的一大遗址、上海市博物馆,也在黄浦江头、东外滩逛了逛。这次访学是很特别的记忆,也算是走出河南,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复旦校园美丽,古朴典雅,与河大的美又不是一种感觉。在光华楼聆听了段怀清老师和张岩冰老师的两场讲座,受益匪浅。下午前往华东师范,与古籍所的任莉莉老师进行了读书交流,老师给予了学术上的指导。第二天前往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老师很热情,全面介绍了他们的培养方法与教学特色,上海不愧为大都市,上海大学拥有很丰富的资源、很广阔的平台,令我印象深刻。这次访学更多的是视野上的震撼,回学校之后,在一系列的新闻催促下,匆忙回忆。当时记下的感受可能更为及时。现在回想起是一种经历,当时的感悟可能已深化在这几年的学习中,现在想来唯愿脚踏实地,无论在何地,都是自己的天地。后来,跟随着院里也去过小浪底、济源等地。院里的领导、老师对这个班很重视,教学总结也额外带上我们班,让我们参与到文学院的教学建设中,可谓用心良苦。

从进入实验班开始,班主任杨亮老师会定期召开班会,与我们交流思想。指导我们论文写作,各项活动的安排。武院长不时在微信群里发表对于班级建设的期许,以及对我们学术思想、为人态度上的建议。所有的一切都在影响着我的思想,有时一段时间自己陷入一种状态中难以走出来,老师们的一些指导,会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

也有学弟学妹问我,实验班到底值不值得进?很多同学以本科保研作为自己的目标,思虑着实验班在其中的位置。当时的自己懵懂进入实验班,也曾思虑过自己是否足够优秀进入实验班,靠着面试的“无畏”,侥幸进入。虽然进入班级之后极力追赶,无奈第一年成绩实在“差强人意”,到了最后,在“保研班”里我成了为数不多的“考研儿”。但是,在班级里的三年,正如杨老师教导我们“为人不可太功利”“人走到最后,同窗回忆起你,说这个人不行,才是失败”,研究生也仅是未来生活中很小的一步,为人者,格局要大。在班里,我得到更多的是学术路上的精神力量,大家身上散发出的认真踏实、低调谦逊、目标清晰、待人真诚的品质才是更为珍贵的。也正是在班级里的三年,我不断学习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更为真切地聆听老师课堂上的教导,在你思有所感时,有人愿意倾听,并发表她们的观点,正是这些想法的不断碰撞,让我看到忽视的另一层内涵。进入实验班,让我遇到了很多相似的灵魂,是一种气场的契合。

无论何种路径,只要向前走,一步一步,都会到达。2020年的疫情刻在每个人心间,也是疫情回校后,保研潮流过,班里只有为数不多的我们在考研。备考期间,盛楠多次鼓励,方圆的关心,也给了我力量。当内心有一个目标在,并为之努力奋斗是很幸福的。每天在自习室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是很满足的,能感受到自己的一丝进步。正是在备考期间,认识了很多厉害的老师,听老师们的网课,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偶尔的鸡汤与现实刺激也促人成长。后来与方圆、宇浩聊天,每个人在这个阶段都曾经历过难眠的夜晚,保研的同学在前期投简历也承受过很多被拒绝的失落,考研的我每天被一种压迫感、不确定感惊醒。不仅是读研,未来很多事都会很难,但这也正说明,我们在向上走,而用心都会有好的结果。

45E44

前两天的毕业论文茶话会,大家聚在一起,很是热闹愉悦。杨老师也说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他说“鲁迅是寂寞到骨子里的人,他亦不需要别人理解”。感触很深,解了我最近的心结。正如我前面所言,老师们的某一句话,总会在某一刻击中内心。

感谢在河大的四年,第一年的无知,第二年的蜕变,第三年的无畏,第四年的沉淀。现在看来每一年都有让我羡慕的自己,第一年的懵懂无知,奔波于学生会与社团,是大学最单纯快乐的日子吧;第二年的三评打击,随之一年的沉默蜕变,那一年早六晚九,与孤独相伴,与充实共舞;第三年在实验班的无畏,上课畅所欲言,热情班务,尤为深刻;第四年的沉默,是否是沉淀还未可知……未来路很长,实验班是人生的一站,走过此站点,更觉明日方向。

路遥遥,行匆匆;云暂晦,星常明;留云待复,星空盈盈!

2021524

记于河南大学仁和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