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
2025年10月24日 20:45 作者:文学院 责任编辑:樊灵雨 返回列表

10月2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巧晖应邀在文学院209会议室开展题为“北运河曹雪芹传说传播与文化生产”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副教授梅东伟主持,文学院民俗学及其他专业学生参与。

讲座伊始,毛巧晖以1992年张家湾曹雪芹墓出土为引,以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北运河曹雪芹传说的传播路径与历史演变。从曹雪芹生活时期的“南酒烧鸭”传说,到1905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将《红楼梦》纳入现代研究范畴,再到1924年《黛玉葬花》戏曲电影、1919年喻血转《林黛玉笔记》等女性视角作品涌现,《红楼梦》的研究与传播始终与时代脉搏相连。新中国成立后,在曹雪芹逝世200周年之际,北京市文化局对曹雪芹故居、坟茔及后裔展开考古调查,随后张嘉鼎参与撰写《曹雪芹在香山的故事》,吴恩裕亦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相关传说进行大量搜集整理。经系统搜集整理的传说文本反哺民间,与北运河地域文化融合,形成“地方性”叙事体系,《红楼梦》打夯歌、莲花落等成为地域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进入新世纪非遗保护语境,传说“在地化”生产进一步深化,曹雪芹与白家的传说、曹雪芹传艺兰阳、曹雪芹在镇江绘制《天官图》等传说的流传,逐渐将黄叶村、火器营、白家瞳和张家湾等地域串联,构建起除地缘关系之外的“附加社会关系”。

她进一步结合张家湾博物馆的具体案例,深入分析曹雪芹传说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关系。随着“曹雪芹墓石”的发现,《红楼梦》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之境”,纳入当地人的认知范畴,红学文化被纳入地域虚实及文化景观的构建。由于水路被陆路替代,张家湾古城逐渐衰落,原初“城”的功能已然消解,但张家湾依旧是当地老人“讲古”的叙事空间,其作为地域叙事的文化符号依然留存。张家湾博物馆成为“红学文化”对外的传播窗口,它通过空间布局、时间序列、文化提取“展演”民族和地域叙事等方式,重新编码形成了“他者”眼中的民俗传统,构建了“他者”视域中的张家湾红学文化的民俗认同。毛巧晖强调,曹雪芹传说不仅是民间文学文本,更是北运河地域“地方感”建构的情感纽带与知识体系。其传播与文化生产过程,既呈现了不同历史情境下民间文学的知识生产脉络,也通过物质景观、活动行为与文化意义的协同,塑造了地域新型“民俗认同”,为北运河文化带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了重要启示。

讲座尾声,梅东伟向毛巧晖致谢,并对讲座进行总结。他在发言中鼓励同学们思考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经典不只在精英层面流通,更在日常生活中存续。以《封神演义》传说和新乡获嘉县妲己冢为例,他阐述当古典小说通过多元传播形式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时,文学经典才会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讲座提问环节,23级本科生张新冉就如何处理田野调查口述材料与史料文本的张力问题进行提问。毛巧晖回应道,田野调查的口述材料亦是文化真实的一部分,可采用口述资料与史料互证的方法来处理口述材料。同时他还强调应严格遵循学术伦理,避免大量引用口述材料。

与会学生表示本次讲座不仅厘清了北运河曹雪芹传说的传播脉络,更从理论层面深化了对民间文学文化生产机制的认知,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